寧夏水產養殖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國家級大閘蟹新品種落戶興慶:3月3日,國家新品種“陽澄湖1號”中華絨螯蟹示范基地在寧夏銀川市興慶區通貴鄉正式揭牌,興慶區黃河大閘蟹生態養殖園也正式開工建設。
發布的《2025-2029年中國水產養殖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近年來,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在水產養殖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不僅引入了國家級新品種“陽澄湖1號”中華絨螯蟹,還通過創新模式和技術手段,推動當地漁業向高質高效發展。這一系列舉措不僅豐富了西北地區消費者的水產品選擇,也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2025年3月3日,國家新品種“陽澄湖1號”中華絨螯蟹示范基地在寧夏銀川市興慶區通貴鄉正式揭牌。與此同時,興慶區黃河大閘蟹生態養殖園也開工建設。這一項目標志著“陽澄湖1號”大閘蟹將在寧夏實現本地化養殖,未來寧夏及周邊地區的消費者將能品嘗到最新鮮的“寧夏產”陽澄湖大閘蟹。
該項目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計劃總投資5228萬元,分兩期建設,預計于2026年投產達效。建成后,示范基地將年產大規格優質河蟹32萬公斤,為當地水產養殖業注入強勁動力。

在揭牌儀式上,寧夏與江蘇的水產養殖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新品種培育和養殖技術方面展開深度合作。這一合作不僅滿足了市場對高品質河蟹的需求,還將輻射帶動周邊縣市農戶養殖河蟹1萬余畝。通過引入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管理模式,寧夏漁業產業將迎來新一輪升級。
此外,興慶區還積極探索“一蟹兩蝦”(河蟹、羅氏沼蝦、青蝦)等綠色生態養殖模式,并結合稻漁綜合種養和設施溫室魚菜共生技術,進一步提升水產品的附加值。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也為地方農戶增收提供了新途徑。
寧夏水產養殖業在西北地區獨樹一幟,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了“海魚陸養”的突破。利用內陸鹽堿水模擬海水環境,成功培育了大黃魚等品種的“海鮮”。2025年,寧夏產青蟹、斑節對蝦、香魚等“海鮮”產量達到1838噸,水產苗種數量占西北地區比重達42%,成為西北五省水產品種最豐富、單產最高的漁業主產區。
作為寧夏水產養殖的主要基地,興慶區緊緊圍繞漁業發展需求,構建了“一帶、兩區、多園”的功能布局。通過引進三文魚、河蟹、南美白對蝦等適銷對路的高附加值品種,持續推動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2025年,興慶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7.46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漁業產值1.03億元,同比增長17.5%。
目前,興慶區正致力于“塞上江南三文魚”“塞上黃河大閘蟹”等品牌的創建和推廣,為西北內陸消費者提供更多質優價廉的水產品。同時,通過探索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三文魚、對蝦等新模式,進一步提升水產養殖的綠色化和可持續性。
總結: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在水產養殖領域的創新實踐,不僅實現了“陽澄湖1號”大閘蟹的本地化養殖,還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和模式,推動了地方漁業產業的整體升級。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西北地區消費者的水產品選擇,也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未來,隨著綠色生態養殖和品牌建設的深入推進,寧夏水產養殖業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為實現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更多水產養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水產養殖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