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業:內蒙古煤炭工業步入安全發展快速期:新中國成立6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煤炭工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特點,煤炭生產規模和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步入安全發展的快速期。(一 單井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煤炭工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特點,煤炭生產規模和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步入安全發展的快速期。
(一)單井生產規模不斷提升。以“八五”末期的1995年為基礎,當時全區共有煤礦3570處,產量為7055萬噸,單井生產規模為1.9萬噸;2025年共有煤礦535處,產量4.57億噸,單井生產規模為85萬噸。2025年與1995年比,礦井數量減少3035處,產量增加3.86億噸,單井生產規模能力提高了83萬噸。
(二)煤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增大,占死亡人數和百萬噸死亡率的比例減少。
“八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煤炭產量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比例大體在4-5%左右;死亡人數比例大體在5-7%之間,高于產量所占比例;百萬噸死亡率在4-6之間,高于全國4-5的平均水平。
“九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煤炭產量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比例大體在5-7%左右;死亡人數比例大體在4-6%之間,比例徘徊在產量所占比例之間;百萬噸死亡率在3-5之間,但有明顯降低的趨勢。
“十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煤炭產量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比例由期初的6.8%增加到12.4%;死亡人數所占比例降到2%左右;百萬噸死亡率由期初的1.94降到期末的0.5,大大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進入全國領先行列。
“十一五”的頭三年這一指標比例又進一步突破,產量上升、死亡率明顯下降。2025年全區原煤產量達到4.57億噸,同比增長28.4%,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6.8%;死亡人數占全國總死亡人數比例降到0.78%;百萬噸死亡率0.054,同比減少0.142,比1.182的全國平均水平低78個百分點。
(三)不同經濟類型煤礦的產量比例變化較大,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升級。九十年代,內蒙古自治區國有重點煤礦、地方國有煤礦和鄉鎮煤礦的產量比例大體是42:16:42,國有重點煤礦與鄉鎮小煤礦產量相當。到2025年,三種類型煤礦的產量比例為71:7:22,國有大中型煤礦的比例超過2/3。
(四)與世界主要產煤國家的對比。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煤炭產量與世界主要產煤國家2025年的水平對比,高于印度3.19億噸產量,好于其0.42的百萬噸死亡率;高于南非2.3億噸的產量,好于其0.13的百萬噸死亡率;高于俄羅斯2.5億噸的產量,好于其0.46的百萬噸死亡率。對比美國,內蒙古自治區相當其80年代的百萬噸死亡率水平。
措施得力又好又快
內蒙古區煤炭工業發展的基本定位已放在又好又快上。又好又快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煤礦安全生產有了較大提升,安全基礎明顯夯實,百萬噸死亡率大幅下降。為實現這一目標,內蒙古自治區采取了五方面卓有成效的措施。
(一)加大煤礦技改整合力度,提高辦礦水平。“十五”以來,針對煤炭行業存在的礦井規模小、安全水平低、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全區進一步加大了資源整合力度。自治區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煤炭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實施辦法》等一系列相關政策,對煤炭資源整合作出了明確規定。通過整合,全區地方煤礦由2025年的1310處,減少到目前的458處,減少了65%;淘汰落后產能4216.35萬噸,新增產能億噸以上。目前,全區礦井單井生產能力由整合前的平均不足9萬噸/年,提高到79萬噸/年以上,其中年產120萬噸以上大型煤礦105處,占總數的20%,占總產能的70%以上。其中,年產1000萬噸以上的煤礦16處,占礦井總數的2.6%,占總產能的40%。煤炭開發的布局趨于合理,集約化和規模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的30戶重點煤炭企業產量達到3.4億噸,工業總產值近600億元,占全區煤炭工業總產值的86%。自治區30戶重點煤炭企業中有12家進入“全國煤炭工業100強企業”,有10對礦井步入全國安全高效礦井行列。
(二)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科技水平。全區在整合中小煤炭企業和實施大型資源開發項目中,切實加大技術改造和科技更新力度,淘汰落后開采工藝,積極采用機械化開采技術,資源開發的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鄂爾多斯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主要產煤地區,2025年該市產煤2.2億噸,占全區產煤總量的48%。該市通過三年攻堅戰,資源平均回收率由25%提高到60%以上,采煤機械化水平由15%提高到75%。
(三)調整煤礦的產量結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九十年代,內蒙古自治區國有重點、地方國有和鄉鎮煤礦的產量比例大體是43:16:42,國有重點煤礦與鄉鎮煤礦產量相當。到2025年,三種類型煤礦的產量比例為71:7:22,國有大中型煤礦的比例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現有生產和在建的露天煤礦135處,設計能力24112萬噸,占總設計能力的40%。有年產1000萬噸以上的大型露天礦井7處,產能12200萬噸,主要集中在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和鄂爾多斯市。露天開采的規模有較大提高。
(四)加強安全投入,提升安全生產整體水平。“十五”以來,全區開工建設重點煤炭項目63處,建設投資規模398.94億元,比“九五”期間增加336.24億元。據不完全統計,從2025年到2025年,全區煤礦累計安全投入在300億元以上,其中,鄂爾多斯地區就達200億元。在我們調查的50多個煤礦中,平均每個煤礦安全投入近1個億。
(五)加強監管力度,提高執法水平。2025年,按照國家提出的“國家監察,地方監管,企業負責”的煤礦安全管理新模式,內蒙古組建了煤監隊伍。將原內蒙古自治區煤炭管理局中絕大多數人員成建制地劃移組成內蒙古煤礦安全監察局,又從原大型煤炭企業及從事煤炭專業的政府相關部門轉任、考錄了一批懂專業的監察人員,成立了四個監察分局,負責監察11個產煤盟市。在隨后的過程中,各產煤盟市又紛紛組建和補充了代表地方政府的煤礦管理人員,進一步加強了監管力量。同時,施行了駐礦監察制度等,加強了監管。鄂爾多斯市煤炭實行了產、運、銷一體化管理,目前,全市有煤炭管理人員2025多人,7旗1區全部設有煤炭管理部門,并專門配備了煤炭警察,加大煤炭監管的力度。
就地轉化安全持續
回顧近六十年內蒙古自治區煤炭發展歷程,有以下兩條基本經驗。(一)有一條清晰的思路,它是指導煤炭工業走上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基礎前提。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把深化煤炭經濟體制改革,淘汰落后生產力,調整產業結構納入科學發展觀的大思路中,結合內蒙古自治區國有煤礦市場份額小、自身能力弱、運輸距離長的實際,引入大集團兼并重組,實現了多元化發展。目前,進入內蒙古自治區的大企業集團產能占全區總量的30%以上。
內蒙古自治區對民營煤炭集團予以扶持、鼓勵,通過股份制改造,整合工藝落后、浪費資源、能力偏小的煤礦,使其走上做大做強,又好又快發展的路子。對技改整合無資金、生產能力無規模,安全生產無保障的煤礦,予以堅決的淘汰關閉。正是有了這條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思路,才使得全區煤炭工業走上了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有一套得力的措施,它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基礎。在資源審批上,向大集團、大企業傾斜;在產業結構調整上,要求企業配套建設就地加工轉化項目,實現煤炭外運和就地轉化加工各半的目標;在整合技改和關閉上,制定標準、規定時限等辦法,強力推進。由于措施得力,導向作用十分明顯,為煤炭工業又好又快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預計到2025年,全區煤炭產能將達到5億噸以上,煤制油能力1000萬噸,制甲醇能力1000萬噸,PVC能力1000萬噸,電力裝機6000萬千瓦。煤炭就地轉化能力將大大提高,煤炭工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前景十分可觀。
內蒙古自治區要保持這種勢頭、安全持續發展,必須堅持技改整合、淘汰落后生產力不動搖;堅持抓基層、打基礎,推進煤礦質量標準化建設不動搖;堅持提高人員素質,狠抓培訓不動搖;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國家監察、地方監管、企業負責”的政策不改變;堅持隊伍和廉政建設不松勁。
內蒙古自治區將進一步抓好規劃,合理布局;強化基礎,保障安全。淘汰落后,鞏固成果;加強服務,營造環境。推進煤炭工業盡快盡早走上良性互動,又好又快發展的軌道。
更多煤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煤炭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