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使食品安全監管有了強力支撐:用牛尾毛即可追溯肉牛產地通過同位素指紋等實現污染物解析高科技使食品安全監管有了強力支撐本報訊(記者虞家琳)通過幾根牛尾毛便可查出
用牛尾毛即可追溯肉牛產地 通過同位素指紋等實現污染物解析
高科技使食品安全監管有了強力支撐
本報訊 (記者虞家琳)通過幾根牛尾毛便可查出肉牛產地;通過同位素指紋、礦物元素指紋、近紅外光譜指紋溯源技術,便可對茶葉、水稻、蔬菜等農產品實現污染物解析,這是近日在北京召開的食用農產品及污染物溯源技術成果鑒定會上公布的高新技術。與會專家表示,高科技使食品安全監管有了強力支撐。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使食品安全受到公眾高度關注。世界各國政府也紛紛采取措施,努力減少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并使問題產品可查可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對于保障食品安全、保證消費者身體健康具有重大意義。食品安全科技的發展將成為提升食品安全監管能力的核心支撐。
“食用農產品及污染物溯源技術研究”是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的一項課題。項目主持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教授魏益民在鑒定會上說,食用農產品及污染物溯源技術是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程監管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問題食品快速召回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追溯污染源,以便在食品安全事件中采取果斷措施,盡可能縮小召回范圍,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和經濟損失。
食用農產品及污染物溯源技術以主要食品種類為研究對象,以控制放射性核素、重金屬和生物毒素等危害物為溯源目標,利用以電子標簽為核心的編碼技術、同位素技術、DNA指紋技術和虹膜技術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和具有知識產權的食用農產品及污染物溯源技術體系。該體系包括原產地溯源技術、污染物溯源技術、大型動物個體溯源技術和電子標簽溯源技術,并建立了食品污染溯源系統及查詢平臺。
在食用農產品產地溯源研究方面,建立了肉牛、肉羊的同位素指紋、礦物元素指紋溯源技術體系和溯源數據庫,建立了茶葉產地的近紅外光譜指紋溯源技術體系;在食用農產品污染物溯源方面,開發了基于鉛同位素指紋的茶葉、水稻、蔬菜3種植源性食品鉛污染源解析技術及污染源貢獻率的計算方法;在大型動物個體溯源方面,建立了牛、羊、豬大型動物個體虹膜識別與溯源技術體系,建立了豬個體的DNA指紋識別與溯源技術體系;在電子標簽溯源方面,建立了食用農產品全程電子標簽溯源技術體系,包括集食品分類體系、食品代碼體系、條碼技術、計算機技術、電子標簽技術、網絡技術為一體的溯源技術,以及重要食品關鍵溯源指標(生產信息指標和食品安全指標)的篩選。在此基礎上,可分析食品生產、加工、貯運和銷售全過程的污染因子、危害物來源及其貢獻率,構建食品企業產業鏈全程危害物溯源技術體系,為我國食品溯源體系建設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食用農產品及污染物溯源技術項目創新性突出。在利用牛(羊)尾毛作為肉牛(羊)溯源材料創建同位素指紋溯源技術、近紅外光譜茶葉產地溯源技術、植源性食品鉛污染源解析技術、大型動物個體虹膜識別與溯源技術方面,在有效綜合原產地溯源、污染物溯源、大型動物個體溯源和電子標簽溯源功能方面,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專家建議將該技術擴展和完善后,在重點產業加快示范和推廣應用。
更多食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食品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