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魚龍混雜,表面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超過70家,但大多數企業只是簡單的組裝廠,能夠生產兆瓦級整機的企業只有20家,并且還受到進口零部件的制約。”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專家陳雪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風電作為國家著力發展的新能源產業,市場開發仍然有限,產能過剩主要是指結構性過剩,風機的控制系統和主軸承仍然依賴進口,成為制約我國風電行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9月2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批轉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若干意見的通知》,對六大行業的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進行了嚴格限制,其中,多晶硅和風電設備赫然在列。一時間,“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新能源產業前景籠罩了空前的陰影。
然而,不少新能源企業人士表示,盡管風電設備、多晶硅近年新上馬的項目較多,但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步啟動和“市場之手”的調整,我國的風電設備、多晶硅“實際產能”并未出現所謂的“過剩”。
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在日前召開的中國清潔能源國際峰會上表示,政府對風電設備、多晶硅產業作出產能過剩的判斷,實際意在控制新能源產業出現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同時,對高水平的產能依舊持支持態度,例如國家著手限制耗電較高的多晶硅項目,但對耗電量較低的多晶硅項目還是比較鼓勵的。
盲目發展之憂目前,中國正在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在加大水電、核電、太陽能和風能設施建設的同時,中國計劃在2025年前,將新能源消費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前達到15%。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中國核電已建成運行11個反應堆,總裝機容量910萬千瓦;核準在建核電機組24臺,總裝機容量2540萬千瓦,是目前世界上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與此同時,風電連續3年翻番增長,裝機容量達到1217萬千瓦,居世界第四;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超過1.25億平方米,年產能4000萬平方米,均居世界第一。
盡管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但是,這種“繁榮”之下也有隱憂: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盲目上馬新能源項目,或者重復建設產業鏈,致使某些產業剛剛起步,就已出現發展失衡或盲目跟風的前兆。以多晶硅為例,2025年,我國多晶硅產能2萬噸,產量4000噸左右,在建產能約8萬噸,產能已明顯過剩。
新能源產業更大的問題還在于核心技術的缺失。陳雪松認為,由于核心技術和核心原料“兩頭在外”,我國盲目上馬的部分新能源產業,有可能引發深層危機。
除了技術研發之外,新能源產業發展還受到并網難的制約。這一方面是因為電網建設水平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風電設備本身技術水平不夠的問題,不能保證風力轉化為平穩恒定的電流供給電網。
據了解,內蒙古、東北地區的風電企業由于遠離負荷中心,發出的電往往不能被電網全額接收,到了冬季火電發電高峰期,不穩定的風電還經常被切出電網。相比之下,東部沿海的部分風電場要幸運很多。例如,山東東營基本不存在風電并網難問題,因為風電場離當地的負荷中心非常近,由于政府支持,當地電網建設也特意照顧到基地內的風電項目。
陳雪松對記者表示,目前電網企業吸納風電的積極性不高,國家應從政策層面鼓勵和扶持電網企業加速風電接入電網的建設。
是希望,還不是支柱據悉,我國正在制定的新能源發展規劃,將把新能源放在戰略地位,加強新能源的技術研發,大力增加對新能源產業的投資,創新體制,促進新能源的發展。按照規劃,2025年,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總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
不過,在龐大的投資規模面前,專家認為,相關部門還要積極統籌規劃,進一步研究能源發展布局和比重,在制定能源發展總體規劃時,要考慮通過設置技術壁壘,提高環保標準,避免全國各地低水平重復建設。
李俊峰提醒說,雖然新能源前景廣闊,但現在只是剛剛見到一絲曙光。新能源是未來的希望,但不是今天的支柱;我們需要幾十年的努力,才能把新能源產業真正打造出來。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中國當下的能源結構中,新能源依然微不足道。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25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構成中,煤炭依然占了69%的比重,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共占了91%的比重;除水電所占比重達7.4%外,風電、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所占份額不足2%。
中國低碳網學術委員會的一位專家表示,目前中國比較現代化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工業的完整體系主要是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剛剛建成的,設計壽命一般都在30~50年,整個體系的運轉才剛剛成熟,在短期內停掉它們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至少在未來30年內無法根本轉型,只能繼續延續。”該人士表示,比重不足2%的新能源,即便發展很快,短時間內恐怕也難以負載著人們的美好期望和中國的經濟列車順利前行。(本報記者陳小三)
更多新能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新能源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