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企業行色匆匆走過2013年,留下太多美談,也留下同樣多的質疑。經過了前些年的野蠻增長和資本冬天,2013年帶給電商企業的變化,更多在于對新模式的探索與堅持。在市場的選擇下,電商企業紛紛走向不同的岔路口,尋找生存的空間和賺錢的方式。
淘寶和天貓的350億元銷售額,讓電商老大阿里巴巴站穩腳跟;京東猛推POP平臺,讓大家看到了盈利希望;蘇寧不僅將商業帶上云端,還玩兒起基金、做起金融,并將開出銀行;騰訊則攜微信利器,殺入移動購物這一新興市場。巨頭們向左走與向右走的選擇,讓電商行業格局在一年的時間沉淀后有了新變化。
趨勢篇
關鍵詞1 移動端
移動端將替代PC端成為用戶接觸電商企業的“主屏幕”,已經是業界公認的趨勢之一。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移動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到965億元,同比增135%;今年隨著盤子增大增幅雖然有所趨緩,但移動電商增速依然遠高于整個B2C領域。
天貓、京東、易迅等主流B2C網站提供的信息顯示,目前移動端交易額或訂單量占網站整體比例多在20%-30%之間,與此同時,大眾點評等一部分與線下企業關系密切的O2O電商,移動端使用率占比早已超過PC端。有業內人士坦言,拿到移動互聯網的“門票”已經成為各大電商都在努力完成的任務,現在做得好的依然只有微信。
今年8月,微信5.0版中出現“微信支付”,隨后上線了精選商品及微信商城,開做移動B2C生意,為移動互聯網的電商化提供了更加寬廣的想象空間。不過有觀點認為,與阿里巴巴和京東等電商基因強勁的公司相比,以社交見長的騰訊目前尚未挖掘出微信在B2C領域最大的商業價值。
關鍵詞2 止損
今年,以自營見長的B2C企業再次將“平臺化”的概念拋出,而且拋得更加擲地有聲。
劉強東在京東合作伙伴大會上,直言開放平臺是決定京東生死存亡的要點;隨后,蘇寧也將以“三免”的姿態擴充包括實體店和老字號在內的第三方商家。
平臺化的原因顯而易見,其中平臺可以幫助電商實現盈利被看做最重要的一點。公開資料顯示,在自營型電商陷入虧損泥潭難以自拔的同時,100%依靠開放平臺吸引賣家到淘寶開C2C網店、到天貓開設B2C旗艦店的阿里巴巴,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幾乎成為電商行業內惟一規模性盈利的電商企業。目前已有數據研究表明,開放平臺已經使京東的毛利率提升0.5個百分點,原因是開放平臺是收取傭金模式,其邊際成本很低。此外,物流等服務也是平臺商的盈利點之一。
蘇寧和京東方面都曾表示,盡管該平臺提供的物流服務價格低于市場價,但仍可為企業帶來利潤。
關鍵詞3 融合
今年的電商模式創新依然蓬勃,在新模式不斷涌現的同時,電商與傳統商超、零售、餐飲企業的模式融合也在加速。這其中既包括團購企業、大眾點評等公司長期以來對傳統企業在營銷、引流方面的市場培育,也包括騰訊、阿里、京東、蘇寧等巨頭搭建平臺,希望從根本上改造傳統企業的系統和思維。
在新老模式的碰撞和融合中,幾個案例頗為成功。比如麥當勞與微信合作,推出3元一張的微生活會員卡;比如山西太原唐久便利店入駐京東平臺,打造“線上大賣場”;比如美特斯邦威等企業與微淘合作,希望做到“線上下單,線下提成”。

值得欣慰的是,電商的創新倒逼了傳統零售的轉型與改革?,F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傳統零售商對信息化改造有了興趣,甚至有傳統企業希望主動迎合電商的促銷節點,用體驗式業態補充電商短板,凸顯自身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