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創新助力糧食安全:飼料糧供給的新突破:3月4日下午,首場“委員通道”如約而至。走上通道的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給大家算了一筆賬——“近年來,人們對肉蛋奶
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農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蛋奶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這給飼料糧的供給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這一課題,農業科技工作者們積極尋求解決方案,通過科技創新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當前,飼料糧作為畜禽養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需求量逐年攀升。去年我國進口了1.05億噸大豆,其中大部分用于生產蛋白飼料。如果要完全替代這1億多噸大豆的進口,相當于需要新增7億至8億畝耕地。這一數字背后凸顯出飼料糧供給的壓力。
傳統的飼料糧結構主要依賴玉米作為能量源和豆粕作為蛋白源。然而,這種單一的結構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為了突破這一瓶頸,科研人員開始探索提高玉米中蛋白質含量的可能性,力求實現一物兩用的目標。
為了解決飼料糧供給問題,農業科技工作者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南繁北育,追著太陽跑,頂著烈日干,全年無休地進行研究和試驗。通過不斷的努力,他們在提高玉米蛋白含量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科研團隊與企業深度合作,成功培育了多個蛋白質含量超過10%的玉米品種,并推廣種植了1000多萬畝。去年我國玉米總產量為2.9億噸,如果玉米中蛋白質含量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新增了290萬噸的蛋白。這意味著,如果這些蛋白能被有效利用,就能減少700萬至800萬噸大豆的進口需求。
總結
每一個百分點的提升都彌足珍貴、來之不易,它不僅增強了我們的底氣和保障能力,也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科技創新,我們有望讓每一個中國人都吃得飽、吃得好、吃得放心,從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愿景。
更多農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農業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