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問題。其中,鋼鐵業繼8月中旬被工信部著重要求“結構調整”外,此次又再度被當作“產能過剩”的代表行業予以提出。
業內人士認為,一月之內鋼鐵業兩次遭“點名”,意味著政府在抑制其產能過剩方面的決心之大。尤其是今年以來,由于國家大規模基建投資的拉動,鋼鐵業內部結構性過剩的痼疾被掩蓋。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國內鋼廠對上游原材料缺乏議價能力、在下游需求上又不得不忍受價格劇烈波動的被動局面就很難得到扭轉。
鋼鐵產能“嚴重過剩”令人擔憂,很多人都期待著,在巨大壓力之下鋼鐵業能夠來一場真正的結構調整。
結構性問題導致鋼鐵產能過剩
客觀地說,鋼鐵業產能過剩是個老話題。今年年初時,中鋼協發布預測,認為今年國內的粗鋼產量在4.6億噸左右,結合國內粗鋼6.6億噸的產能來看,過剩近2億噸。這個數字公布后,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擔憂開始蔓延。很多人都期待著,在巨大壓力之下鋼鐵業能夠來一場真正的結構調整。
然而事態的變化顯然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預料。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1-7月份國內粗鋼產量為3.17億噸,相當于年產粗鋼5.46億噸的水平。部分品種如螺紋鋼的產能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價格從4月底起也開始攀升,到8月初曾一度沖至5000元/噸的新高。在這種局面下,“產能過剩”的聲音少了,而要求“開足馬力、一舉扭虧”的動作卻實實在在地多了。
對此現象,寶鋼研究院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了憂慮。他指出,目前國內對高端鋼材的需求太脆弱,而螺紋鋼等中低端需求又很容易被投資所拉動。但是,投資拉動形不成長效穩定的需求空間,待其高峰一過,這些恢復過快的建筑鋼材產能又成了大問題。基于此,國務院在此次會議中亦專門指出,“要嚴格核發螺紋鋼、線材等產品生產許可證”。
產業重組需做減法避免“同質化”
針對鋼鐵業的產能過剩,工信部在此前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出,根本措施還是兼并重組。市場流傳,關于鋼鐵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正在制定中,10月份左右有望正式出臺。
更多鋼鐵行業研究分析,詳見《鋼鐵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