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國醫藥商業企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凡近年來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的大型商業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從醫院藥品銷售規模的快速增長中獲得了足量的真金白銀。因此,公立醫院改革大幕拉開后,觀察公立醫院改革對商業的影響,最直觀的視角,就是看對商業企業的銷售額、利潤率和經營管理成本等的實際影響。
資金斷鏈有望緩解?
藥品作為特殊商品,在被顧客“消費”的藥品總量中,通過醫院這個特殊終端實現的銷售額超過了80%。公立醫院在藥品“生產—流通—使用”的鏈條中,占據著強勢地位。醫院及其醫務工作者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商業企業的經營。醫院在藥品采購和使用上,不僅擁有話語權,甚至還占據了部分本該屬于商業企業的利益。其中,占壓商業資金用于醫院基本建設和醫療資源的投入,就是令商業企業越來越頭疼卻又被醫院視為“司空見慣”的普遍現象。
由于醫療衛生事業的資金投入主體,多年來一直“缺位”,醫院生存和發展的資金出現“缺口”。于是,醫院便采取了“兩頭劫”策略,即一方面提高藥品加成比例,提高藥價,讓消費者為虛高藥價買單,另一方面,延遲對商業企業的貨款支付,造成上游企業貨款回籠困難。近年來,在占壓資金規模和期限兩方面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造成商業企業目前普遍遭遇現金流短缺的局面。
醫藥商業企業的資金鏈危機,使得整體經營質量逐漸下滑。對醫院的應收賬款規模急速擴大,平均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延長,加大了商業公司在醫院純銷業態的資金流動性風險;應收帳款增長過快帶來的資金沉淀,造成公司不得不以更高的融資成本引進資金,使得企業財務費用不斷升高;醫藥商業資產負債結構比例失調,整體盈利能力下滑。
這種商業資金鏈條嚴重脫節的局面,不僅危害商業經營質量甚至企業生存,更為嚴重的是,藥品流向各級醫療機構的渠道受阻,最終會影響到醫院對患者用藥需求的滿足。
打破這一怪圈,需要政府“上位”。公立醫院改革的一條重要舉措就是政府要承擔起舉辦者的投資責任,財政投入的資金如果能落實到位,將有效緩解醫院的資金緊張,有助于償還歷史“欠債”,讓商業企業與醫院成為平等的市場運營主體,提高企業資金使用效率。
另外,取消藥品加成后,或許會使藥品終端的運營模式發生根本變化。沒有了藥品差價和利潤,醫院有可能把藥房劃出去變成社會藥店,或者實行“藥房托管”。針對商業而言,也會使得銷售回款較以前有更大保證。
雖然這將是一個漫長而困難的過程,但畢竟從理論上為商業企業帶來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曙光。企業要對自身被占壓資金的狀況進行系統的整理,做好未來與醫院談判解決這一問題的人員、策略準備。
藥品終端消費總量擴容
醫藥分業進程啟動,政府投入逐漸增加,藥品終端消費總量擴容在即。
醫保的擴容,無論是補供方還是補需方,擴容后的蛋糕肯定將會在醫院里被制作出來。除了制藥企業可以分享這塊做大的蛋糕利益外,商業也會享受“近水樓臺”的便利。
公立醫院改革,也會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變革和發展。大中型醫院將通過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管理指導等多種方式,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商業企業在服務基層中獲利的機會也將增多。有眼光的商業公司已經開始努力打造醫藥物流產業鏈,通過渠道、品牌和成本等優勢,提升公司在網絡覆蓋、物流配送、客戶服務、品種保證等方面的能力,建立現代化快速醫藥物流配送網絡體系。
商業利好仍存變數
取消藥品加成,增設藥事服務費,切斷了醫院與藥品銷量之間的直接利益關聯之后,以前醫院靠銷售藥品作為主收入的模式將得到改變。醫院將開始關心藥品的配送效率、成本等更現實的問題。因此,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大型藥品流通龍頭企業將開始凸顯談判優勢,并最終從中受益。
如果取消藥品加成的措施能得到穩妥的推行,醫院在整條產業鏈中的議價能力將被消弱。借鑒日本醫藥分家過程中商業集中度的變化過程,商業渠道的整合以及集中度的提高將成為必然。一些在藥品加成時代能夠“快樂生存”的商業企業可能面臨危機,一批具有資金、規模和網絡優勢的大型商業企業將受益。
當然,也可能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已有企業擔心,取消藥品加成后,醫院、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可能會迫使制藥和商業企業作出“讓利”的承諾。
目前,我們看到的還只是公立醫院改革的原則意見,更多的實際操作措施仍值得期待。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才使得包括商業在內的醫藥行業充滿了機會和挑戰,但愿商業企業能夠審慎而積極地思考應對改革的多種方案,唯有應變力的提升,才會在競爭中保持持久的優勢,分享改革帶來的現實利益。
更多醫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醫藥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