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是我國高校宗教學專業國家重點學科點。1980年由四川大學資深教授卿希泰創立,是當時國家教委批準的高校中第一個宗教學專業研究所,原名為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1999年被評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后更名。現任所長為李剛,現有專職科研人員近30人。
該所經過兩代學者的奮斗和努力,24年來創下了我國高校的8個第一:1982年成為高校第一個宗教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990年成為高校第一個宗教學博士學位授權點;1992年成為我國第一個宗教學省級重點學科;1999年為第一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002年由國務院批準為高校唯一的宗教學國家重點學科點;2004年成為高校宗教學專業唯一的哲學博士后流動站;1982年至今,擁有高校唯一一份海內外公開發行的宗教學學術核心刊物《宗教學研究》,入選CSSCI;1991年至今,是國內高校培養宗教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最多的研究所,已獲博士學位的學生70余名,現有在讀博士生60余人。
該所自建立以來,出版專著10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000余篇,尤以代表作四卷本《中國道教史》享譽海內外,多次再版,并在臺灣出版繁體本,美國學者翻譯的第一卷英譯本已在美國出版。他們承擔了一系列的國家級重點課題,如“六五”至“八五”的國家重點項目“中國道教史”;“七五”國家重點項目“中國原始宗教研究及資料叢編”、“八五”國家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與無神論研究”、“九五”至“十五”的國家重點項目“中國道教思想史”等。
該研究所有中國道教、佛教、宗教學理論與當代宗教、中國少數民族宗教、基督教等5個固定研究方向,每個方向都招收碩士生,有中國道教、中國佛教、宗教學理論與當代宗教和中國少數民族宗教四個方向招收博士生。在中國道教史、中國道教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先后獲國家圖書獎一項,國家級一等獎一項,另有成果獲國家級二等獎一項;省部級一等獎二項;其他省部級成果獎20余項。
該所自1980年建立以來,積極展開對外交流與合作,至今已有10余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數百名學者到該所交流、講學、進修以及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該所亦有百余人次前往近10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參加國際會議、講學、進修以及攻讀博士后。與他們有友好交往的境外大學與科研機構有:美國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加拿大UBC大學、法國高等研究院、英國倫敦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東北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韓國江南大學、臺灣輔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佛光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另外還有美國道教協會、臺灣道教總會、香港道教聯合會等團體與該所建立了合作關系。
山東大學專業主要有哲學、宗教學、法學、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金融工程、經濟與金融、政治學與行政學、國際政治、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廣告學、音樂學、舞蹈編導、美術學、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歷史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檔案學、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統計學、信息安全等。
山東大學(Shandong University),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國家“雙一流”、 [51]? “985工程”、“211工程”,入選“2011計劃”、“珠峰計劃”、“強基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全球能源互聯網大學聯盟、亞洲校園 [70]? 成員。
山東大學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學。主體是1901年創辦的山東大學堂,是繼京師大學堂之后中國創辦的第二所官立大學;其醫學學科起源于1864年,開啟近代中國高等醫學教育之先河。從誕生之日起,學校先后歷經了山東大學堂、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以及由原山東大學、山東醫科大學、山東工業大學三校合并組建的新山東大學等幾個歷史發展時期。
截至2025年8月,學校總占地8000余畝, 形成了一校三地(濟南、威海、青島)八個校園的辦學格局;設有55個教學院系,4所附屬醫院,3所非隸屬附屬醫院,11所教學、實習醫院;一級學科博士點4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5個,專業學位博士點3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7個,本科專業9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2個;在職教職工7493人,專任教師4530人(不含附屬醫院);有全日制本科生42286人,研究生26818人,留學生15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