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國家舉行的第5次臨儲玉米競拍交易會上,實際成交100.19萬噸,成交率50.07%,成交均價1584元/噸,與8月11日相比,成交率和成交均價均有所上漲。此前一周,沉寂多日的大連玉米期貨則突然出現一輪暴漲行情,各月合約紛紛大漲。特別是8月13日,主力合約C1005大幅上漲59元/噸,收盤于1726元/噸,當天收盤,1005合約成交量為77.71萬手,持倉33.23萬手,該合約增倉18.61萬手,走出本年度最火爆的行情。從玉米現貨和期貨價格的上漲以及成交量的上升可以看出,市場對玉米的需求有所增加,而貿易商和企業的心態也開始發生變化。
飼料需求穩步增加
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有力推動下,目前國內經濟開始回暖,加上國家相應的產業扶持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國內生豬和禽蛋價格節節攀升,帶動作為我國玉米消費近七成的養殖業開始回暖。
根據農業部畜牧業司對全國470個集貿市場畜禽產品和飼料價格定點監測結果,8月份第2周豬、雞產品價格繼續回升。其中,全國活豬價格連續10周回升,累計漲幅23.1%,豬肉和仔豬價格連續9周回升,累計漲幅分別為15.8%和17.4%;全國雞蛋連續5周上漲,累計漲幅6.2%,活雞、西裝雞及商品代蛋雛雞和肉雛雞價格也有所上漲。
持續上漲的肉禽蛋價格,直接帶動玉米飼料消費的增加。有報道稱,六和飼料某公司3月份時飼料產銷量尚不足設計能力的60%,5月中旬已經達到滿負荷運行,其后4次提高飼料出廠價格仍然供不應求,為此企業不得不超負荷運轉。該公司生產經營的變化可以看做玉米飼料需求回暖的一個縮影。由于近期南方銷區飼料企業的庫存有所下降,因此補庫意愿不斷增強。受此影響,玉米價格延續漲勢。根據農業部畜牧業司的監測結果,8月第2周,全國玉米平均價格1.79元/公斤,已經連續上漲25周,累計漲幅為17%。
深加工需求得到釋放
就在飼用需求持續恢復的同時,市場猜測已久的國家對東北玉米深加工企業的補貼政策也浮出水面。8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對吉林、遼寧、黑龍江、內蒙古三省一區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進行補貼,補貼范圍為三省一區中規模在10萬噸以上的深加工企業。具體價格分別為黑龍江地區1530元/噸,吉林地區1550元/噸,遼寧和內蒙古地區1570元/噸(以上均為二等玉米),按照此價格基礎,對于上述統計的規模深加工企業進行150元/噸的價格補貼。據了解,此次主要補貼的是淀粉、酒精、制藥等深加工企業,不包括飼料企業。市場分析普遍認為,這一政策的出臺,將有利于提高東北深加工企業的開工率,增加玉米消費數量。
另外,近期國內淀粉、酒精等深加工產品價格也在回升,且國家提高了這些加工品的出口退稅率,深加工企業經營困難狀況有望改觀。特別是8月份食糖現貨價格已經躥上4000元/噸大關,當食糖價格超過4000元/噸的時候,淀粉糖的替代效應就會顯現。且隨著中秋、國慶兩個消費旺季的到來,食糖供不應求的問題越來越明顯,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有價無市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工業和食品用糖需求可能會轉向玉米淀粉糖,也會提升玉米深加工企業對玉米原糧的采購意愿和消費能力。
持續干旱助推糧價
近期,北方產區持續發展的旱情成為玉米價格特別是期貨價格上漲的直接動力。今年7月下旬以來,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和山西五省區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顯偏少,部分地區基本無有效降水,加上持續高溫天氣,造成土壤失墑加快。而此時正值玉米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進入8月以來,由于無有效降雨,雖然政府增加了相關投入,并積極組織抗旱減災工作,但旱情仍未解除。據了解,吉林省尤其是四平、松原、白城地區旱情較重,目前干旱已對玉米產量造成實質性影響,當地貿易商表示,上述地區預計同比減產數量在四成左右。在遭遇50年來最嚴重伏旱的遼西地區,初步統計,截至8月12日,遼西北6市農作物受旱面積1421.2萬畝,當地玉米及其他農作物減產已基本成為定局,旱情嚴重地區農作物絕收面積甚至占到播種面積的1/3。
盡管旱情助推了玉米價格的抬頭,然而考慮到國家去年在東北地區收儲的3500萬噸玉米,市場分析認為國家完全有能力從供給上調控玉米市場。短期來看,盡管目前東北產區糧源充足,國家臨儲拍賣也在有序進行,但由于東北運輸瓶頸延緩了國儲玉米流入市場的時間,將會導致銷區市場流通糧源持續偏少,進而對玉米現貨價格形成強勁支撐;中長期來看,在國家政策及玉米需求回暖的支撐下,玉米后市易漲難跌。
更多玉米行業研究分析,詳見《玉米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