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汽車后市場一直為業內人士詬病:從業人員素質低、技術落后、分布雜亂等等。其實后市場現狀也確實如此,“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汽車后市場也同樣如此,中國的汽車后市場是塊“大蛋糕”,有了蛋糕,自然會有分食者,這樣,就造成了汽車后市場這樣一個良莠不齊的發展現狀。
市場競爭本來就是適者生存,適者發展壯大。北京的這次治堵新政出臺,必然導致北京的汽車后市場為之“動蕩”,在這樣一個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后市場上的所有參與者都將為了應對市場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經營措施,也必然促進后市場更加規范化發展。
牽動數千萬市民的北京的治堵新政終于“塵埃落定”,根據《北京市出臺的緩解交通擁堵的綜合措施》可以總結出,對車市存在影響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2025年上牌總數為24萬臺,平均每月2萬臺。其中個人指標占88%;運營小客車指標占2%;單位和其他指標占10%。
2.車輛上牌需通過搖號,個人買車每月可搖號一次,單位買車每兩月可搖號一次,流程為提出搖號申請,獲取申請碼,確認有效后可獲得搖號機會。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的指標調控管理機構每月26日進行搖號。個人或單位需在獲得指標6個月之內辦完。
3.本市人員和持有本市工作居住證的外地人以及持本市暫住證且連續五年以上在本市繳納社會保險和個人所得稅的人員擁有搖號資格。
4.五環內停車收費單位由半小時改為15分鐘,進一步降低五環外停車收費。
通過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北京治堵新政的出臺,不僅會使養車成本大幅提升,而且必將會嚴重影響到北京的汽車售后市場。面對這樣的情況,首都的汽車后市場又該如何應對,又將走向何方呢?
正方:后市場借機發展壯大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汽車后市場可能迎來高速發展時期。眾多周知,成熟的汽車市場,真正的利潤應該在后市場,而我國的汽車市場一直是畸形發展,大部分利潤來源于新車銷售。這種發展現狀是與國際成熟的汽車市場發展模式不相吻合的。新車銷量的受限制,必然促進廣大車主對現有車輛的養護。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后市場完全可以借助此次新政出臺,與世界接軌,從汽車市場上分得較大塊的“蛋糕”。
反方:后市場將“唇亡齒寒”
北京治堵新政的出臺,對后市場究竟會有多大的影響,是將促進后市場的繁榮還是會導致后市場的“寒冰考驗期”的提前到來?目前來說,我們還不能下肯定的結論,但是,市場發展的規律是不容忽視的,規模化、與世界接軌必將是后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危機危機就是危險中存在機會,在新政這樣的危機環境下,我們的汽車后市場究竟會是怎樣的發展現狀,將會走向何方,現在,到了我們的后市場所有參與者亮劍的時刻了
“以后的日子不好過了。”新政細則出臺后,這是所有新車經銷商的心情寫照。據相關數據統計,北京目前平均每年增長機動車數量是60萬-80萬輛,如果把總量控制在20多萬輛,意味著經銷商的銷量將會大量降低、利潤大幅縮水。中汽協本月初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北京市汽車銷量達到近9.6萬輛,創下今年以來單月銷量最高紀錄,本月可能會達到歷史高峰10萬輛,由此算來,明年的24萬總量僅相當于今年兩個多月的銷量。
汽車后市場上的維修保養店的經營者更是心情低落。沒有車了,何來維修和保養?后市場和汽車市場原本就是唇與齒的關系,唇亡齒寒,汽車市場遭遇寒冬,汽車后市場也難逃牽連,必然會隨著遭遇寒冬。更有相關專家行業預測,北京的后市場迎來了發展的“寒冰考驗期”。
更多汽車后市場行業研究分析,詳見《汽車后市場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