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簡稱寧,似乎就有些陌生吧?南京的簡稱寧來源于南京的一個古代稱謂“江寧”。江寧現在只是南京一個郊區的名字,但寧卻被用來代指整個南京。
【南京簡稱】南京的簡稱是什么 南京為什么簡稱“寧”
南京為什么簡稱“寧”
北京簡稱京,這大家都知道,但南京簡稱寧,似乎就有些陌生了。
民國時候,簡稱京的是南京,所謂的京滬鐵路指的是南京到上海的這一段,現在不僅改成滬寧鐵路,而且寧還只能排在滬的后面,難怪南京人對此不爽呢。
民國時候,北京簡稱平,因為連北京這個名字都被改成了“北平”,平津戰役、平綏鐵路、平漢鐵路的平都是北京。
南京的簡稱寧來源于南京的一個古代稱謂“江寧”。江寧現在只是南京一個郊區的名字,但寧卻被用來代指整個南京。
公元937,南唐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與清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廢府及上元,以江寧縣為省會。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寧于市郊。
南京與北京的稱謂轉換的歷史著實有趣。
明朝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曾經的元大都被改為北平,意為北方平定,降為一般州府;到了永樂朝,朱棣遷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但南邊的京城又不敢輕易廢棄,于是制定了兩京,北京又稱順天府,南京稱為應天府。這是繼唐代的東西二京之后,中國再次出現兩京制局面。不過,兩京只是在理論上同等重要,而人們通常更愿意叫北京為京師。
清朝定都北京,南京被改為江寧,意為江南安寧。江寧雖為兩江總督駐地,但政治地位與明朝相比,自然是相去甚遠,不可同而語。北京作為唯一的都城,連“北”字也去掉了,直接稱為京城、京師。(沈陽只是陪都,所以清朝不是兩京制)(另外,《南京條約》其實是《江寧條約》,后來才改為現在的名字)
接下來到了民國。孫中山先生于1912元旦從上海乘專車來南京就職,臨時大總統府就設在清代的兩江總督署內,今遺址猶存。其后,在經過了十余的軍閥統治以后,1927至1949期間,中華民國政府又再度建都于南京。北京(京師)改為北平。
南京的民國首都沒作幾,就被本鬼子蹂躪和占領;八之后“中國捷克本,南京重慶成都”;又三之后,南京被解放,從首都變成直轄市,再變成江蘇省省會。
北平在本侵華時期,曾經被本人定為未來的支那的首都,這個使命由偉大的GCD完成。1949,北平改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應該感謝新中國,南京沒有被改為江寧,仍然保留了“京”字。雖然現在南京的地位連清朝時期的江寧都不如,雖然現在北京的“京”字已經完全遮蓋住了“北”字的含義。
可以發現,作為首都(或者曾經作為首都)的城市,簡稱如果不是“京”,則一定是代表“平安”、“安寧”的字。中國四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和洛陽,前三者的簡稱分別是安、寧、平,只有洛陽簡稱“洛”,是為另類。
于是南京成為長江流域四大城市中唯一簡稱不帶三點水的:上海(滬)、南京(寧)、武漢(漢)、重慶(渝),這也凸顯了南京的特殊。南京不是商業城市,她是長江上唯一的皇城(《再說長江》的解說詞)。
東京在漢語中,曾經指代很多城市,著名的有洛陽、開封,不過現在指的是本的江戶。
本京都簡稱“洛”,因為它模仿的是唐朝的洛陽(奈良模仿的是長安)。本國王從京都遷到江戶以后,將江戶改為“東京都”,是“東京都”,不是“東京都”,只是后來省略了“都”,成為了“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