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正常繼位還是篡位 雍正是明君還是昏君:雍正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在位十三年,
雍正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在位十三年,于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去世。如果您想要了解雍正是正常繼位還是篡位、雍正是明君還是昏君、雍正為什么要殺年羹堯、雍正為什么只在位13年,、雍正為什么不葬在清東陵等問題,本文為您解答。
雍正是正常繼位。
雍正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在位十三年,于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去世。
繼位的合法性:
按照清朝的皇位繼承制度,皇位應該是傳給皇子的,不傳給皇孫,除非出現非常特殊的情況。

雍正雖然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但是他出生時,其兄長們都已經成年,按照長幼順序,本來是輪不到他繼承皇位的。
但是雍正在康熙晚年的時候,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他處理政務十分勤奮,而且為人寬厚,贏得了康熙的賞識。
在康熙病重的時候,康熙特別叮囑雍正要好好的輔佐乾隆,這也是有史可查的。
雍正十三年的時候,康熙去世,他還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就去世了,所以皇位就沒有繼承人,這個時候朝中大臣就開始商議立儲的事情。
當時朝中大臣首先考慮的就是讓康熙的第四個兒子,也就是雍正的哥哥,十四阿哥來繼承皇位,但是十四阿哥本人并沒有這個意思,他想要出家當和尚,于是就有了后來的九子奪嫡。
總之,雍正是通過正常的途徑繼承的皇位,沒有通過篡位的方式奪取皇位。
雍正是明君。
雍正在位期間清算了朋黨集團,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整頓吏治,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經濟上,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軍事上,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并且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
總之,雍正帝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他在康熙、乾隆年間的政治改革,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說,雍正帝是一位明君。
雍正要殺年羹堯的原因有四個方面:
第一件事就是奏折錯漏。雍正時期曾經出現過一次“日月合璧,五星連珠”,這在封建迷信的古代人眼中可是不折不扣的大吉之相,滿朝上下都給雍正寫了奏折,恭維雍正是有道明君,上天才降下了如此天象。年羹堯也跟風上奏,但是在他的奏折中卻一連出現了好幾次錯漏,更是把夸贊雍正的“朝乾夕惕”寫成了“夕惕朝乾”,這個顛倒直接讓詞語的意思發生了逆轉,由贊賞變成了諷刺,雍正皇帝勃然大怒,斥責年羹堯是“自恃己功,顯露不敬之意”。
第二件事就是沒有完成雍正排除異己的計劃。雍正在九子奪嫡時期跟自己的幾個兄弟結下了死仇,在登基之后,他就想盡了各種各樣的辦法解決他們。年羹堯是他的重臣,自然也分到了一個任務。在年羹堯出征西北的時候,雍正將八爺黨中的九阿哥派去隨軍,他的本意就是讓年羹堯監視九阿哥,好羅織他的罪名,但是年羹堯在康熙朝的時候和九阿哥頗有來往,所以根本沒有認真監視,輕輕松松的讓九阿哥過了關。在軍中的時候,九阿哥手底的人還曾經和雍正派去的人發生了沖突,但是年羹堯的處理方法居然是雍正的人砍頭,九阿哥的人砍手,這不是妥妥的在雍正的底線上蹦迪嗎?這兩件事讓雍正對年羹堯的觀感極度變差,但是年羹堯非但沒有收斂,反而還再接再厲,又做了兩件大事,終于讓雍正無法忍受。忍無可忍。
第三件事就是招搖過京,接受大臣們的跪拜。年羹堯在出征回來的時候,自覺自己立下了大功,竟然下令讓所有的官員都在京城旁邊跪地迎接,這可是只有皇室成員甚至皇帝才能有的待遇,年羹堯一個臣子這么做,無疑是逾越了。這件事讓雍正皇帝恨得咬牙切齒,也讓這些大臣們對年羹堯的囂張跋扈十分不滿,在年羹堯回京之后,大臣們經常上書說他的不是,雍正自然也心中有數,但是礙于年羹堯的功勞,他還是隱忍不發。
第四件事就是年羹堯的妹妹年氏因為一些原因得到了雍正的寵愛,而年羹堯卻和年氏走的很近,引起了雍正的警惕和不滿。
這些原因最終導致了雍正要殺年羹堯,年羹堯最終也沒有逃過一死,而雍正對年羹堯的懷疑和忌恨也達到了頂點。
雍正只在位13年的原因如下:
其一、雍正即位時年齡已偏大。眾所周知,雍正的父親康熙是中國歷史上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在位62年,康熙在位時間長,也就意味著雍正登基的時間晚,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康熙去世時,雍正已45歲,以明清的平均壽命大概60歲來看,45歲已算是中老年了。由此,登基時間晚,就意味著在位期間必然大幅度縮短。以康熙為例,康熙算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之一,他活到了69歲,如若讓他45歲登基,他在位時間也不過24年。康熙之所以在位時間長,是因為登基早,他8歲就即位稱帝,故而才有在位62年的奇跡。事實上,清朝皇帝在位時間長的,多數都是較早登基的,順治6歲登基、康熙8歲登基、乾隆25歲登基、同治6歲登基、光緒4歲登基。試想,如果雍正也是七八歲登基的話,他的在位時間也絕對是很長的,至多也有五十年。
其二、雍正過于勤政,透支生命力。雍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的皇帝之一,能與雍正相提并論的恐怕只有朱元璋吧!據史書記載,雍正在位期間,就像一臺不知疲倦的機器一直在高負荷的快速運轉著,每天睡眠不足4小時,在成千上萬的奏折上寫下了1000多萬字。這等工作強度,哪怕是鐵人也總有撐不住的時候。當然,這樣繁重的工作,其實就是雍正自己作出來的。雍正在位期間,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先是置軍機處,將全國軍政事務悉數抓到自己的手中,此后無論大小事,都要經雍正的親自審批,方能實施。之后又是完善密折制度,給予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密奏之權,鼓勵他們告密,而因這些密折涉及到不能讓別人知道的秘密,所以對于這些奏折,只有雍正親自處理。想想看,一個人要處理全國政務,還要處理地方官員上的密折,這一天雍正得多忙啊!豈有休息的時間呢?
雍正沒有葬在清東陵的原因如下:
雍正葬在清東陵替身附近:因為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崩逝于圓明園,因為當時的環境條件所限,還沒來得及安葬,就于九月二十九日丑時歸天了,而關于雍正葬在清東陵的位置,也有一些爭議。
雍正沒有兒子,而且活的年齡也不長,他死的時候,皇四子弘歷只有6歲,弘歷即位后,就是乾隆皇帝,所以雍正沒有和父親妻子們葬在一起。
內宮制度不同:而之所以雍正沒有和父親妻子們葬在一起,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內宮制度,皇帝去世以后,要先被安放在東陵,但是皇后們卻不能與皇帝合葬,要葬在先皇陵墓的東側。
以上就是雍正沒有葬在清東陵的幾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