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深秋,各產棉大省已陸續進入棉花收獲季節。在豐收之喜中,潛藏著產業發展之憂。
我國是世界棉花大國,近年來卻出現種植面積和種植效益“雙降”趨勢。專家們認為,“雙降”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人力投入的不足。作為一個主要依靠勞動力投入的傳統產業,在人力雇用成本上升和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雙向夾攻下,破解當前難題的有效途徑只能是大力提升機械化水平,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
提升機械化水平將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有機械設備的創新,更需從品種、栽培、管理到收花全過程進行綜合布局。
在河南安陽市的郊外,棉稈上的葉子已掉得差不多了,白色的棉花更為顯眼。與往年不同的是,大片的棉田里看不到采摘棉花的農民,只有一臺兩人多高的采棉機在穩穩地向前開去。采棉機所過之處,棉絮被采摘干凈,棉稈上僅留尚未吐絮的綠色花苞;當集棉箱裝滿以后,司機就操作機器將箱子打開,里面的棉絮被倒入拖拉機或卡車里……

在機采棉現場會上,這臺由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制的自走指桿式采棉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農科院研究人員以及種棉大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