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下一句。
(1)這句話是卡萊爾說的
卡萊爾:
英國歷史學家和散文作家,主要著作有《法國革命》(3卷;1837)、《論英雄、英雄崇拜和歷史上的英雄事跡》(1841)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史》( 6卷;1858~1865)。他的人生態度:我們沒有能力去阻止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我們卻有能力去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對我們現在生活的影響。接受已經發生的,改變可以改變的。
(2)他的其他名言:
1.思想是人類行為之本,感情是人類思想的起源;而決定人類身軀和存在的乃是人類無形的精神世界。
2.世界上最神秘的莫過于時間,那個無始無終、無聲無息和永不停止的東西,叫做時間。它像包容一切的無際海潮,人們和整個宇宙好似漂泊海潮上的薄霧,像幽靈那般時隱時現。
3.一個人首要責任是征服恐懼。人們必須擺脫恐懼,否則一事無成。一個人不把恐懼踩在腳下,那么,他的行為就是奴性的,不真實的,而且是華而不實的;他的思想是虛偽的,他所思所想也如同奴隸和懦夫……總之,要無所畏懼,不論現在或將來,一個人戰勝畏懼的程度將決定他是怎樣一個人。
4.歡笑是以真誠和憂傷作為基礎的,正像彩虹要以兇猛的暴風雨作為基礎一樣。
5.未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
6.我所說的宗教信仰,是指一個人實際上信仰一個事物(這種信仰甚至不必向自己起誓許愿則已足夠,更不必向他人表白);是指一個人實際上銘記心靈深處的事物;而且能確切了解他與這個神秘世界的至關重要的關系以及他在這個世界中的本分和命運。這對他來說,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首要的事情,而且創造性地決定其他一切事物。
7.苦難只是一個體驗性的話題。它通常只對穿越苦難長廊的人, 才講出自己最深層的涵義。凡穿越苦難而又獲取其涵義的人,差不多都已經具有了在苦難中使生命獲得升華的能力;這種能力使他們可以用恬淡的微笑和平安的心靈,來抵制、甚至嘲笑和譏諷苦難世界對他們的威脅。然而,獲取這種能力的人,并不一定是那些聲名顯赫的思想家或哲人,他們常常是那種泥土般質樸的人。
8.科學已經為我們作出了許多解釋,但它還是淺薄的知識,因為它掩蓋了偉大、深沉、神圣而不可知的無限領域,這個領域人們永遠不能滲透,任何科學對此也顯得非常膚淺。
9、雄辯是銀,沉默是金。
10、《過去與現在》:使一個人悲慘的不是死,是活得可憐,而不知為什么;是工作得筋骨酸痛而無所得;是辛酸,疲憊,卻又孤立無援,被冷冰冰的普遍的自由放任主義緊緊裹在中間;是整個一生都在慢慢死去,被禁閉在一種不聞不動,無邊的不正義之中。
11.可以說服世界的人,可以統治世界。
12.生命不止,奮斗不息。
13.書籍——當代真正的大學
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下一句是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魯迅先生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把家國情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激揚“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氣概,相信奮斗、依靠奮斗、持續奮斗,就一定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書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絢麗篇章。
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強調人民的精神和意識是非常寶貴和重要的。
民魂指的是人民的精神內核、價值觀念和集體意識。代表了一個國家、社會或集體的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這句話表達了在某種情境下,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意識形態對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強調人民的意愿、信念和價值觀念是構建一個自由、繁榮和進步的社會的基礎。
這句話意味著只有關注人民的需求、尊重人們的權益以及滿足人們的期望才能真正帶來國家的進步和繁榮。也可以理解為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認為人們是推動社會變革和進步的關鍵因素。
魯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至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號伊、狂夫,是中國現代文學和思想界的杰出人物之一。是一位作家、思想家、文化評論家和革命家。
魯迅生于浙江紹興,成長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成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接觸了歐美文學、哲學和社會思潮,對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有了更深的認識。
魯迅的文學作品以小說、散文和雜文為主,作品以深刻揭示社會問題和表達對時代矛盾的批判而聞名。代表作品包括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