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東莞一對夫妻的短視頻在社交平臺走紅。兩人戴同款假發,對著鏡頭做著一樣的表情,站在一起,活像復制粘貼。
網友們看懵,紛紛留言:“誰是老公?誰是老婆?”
有網友稱,“雙胞胎都不敢長這么像”“你倆不只是像,這是共用一張臉呀”。
專家稱,“夫妻相”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存在,但罕見“復制臉”是放大效應。

小夫妻婚后越長越像
是共同生活刻下“同款印記”
“我們倆怎么會長得這么像?難道當初是照著鏡子找的對象?”這對夫妻在走紅后特意拍攝了一條視頻,為大家解開疑惑。
妻子名叫梁彩玉,丈夫是何仙勝。據梁彩玉介紹,兩人最初是通過相親相識的,相處半年后便閃婚。婚后兩人共同經營著一家藥材鋪,丈夫主要負責湯包、茶包的搭配,妻子負責宣傳工作。
“剛認識那會兒,真沒覺得我們倆有啥像的。是婚后一起生活了好幾年,才慢慢發現彼此長得越來越像了。”視頻里,梁彩玉笑著說,是緣分讓兩人走到了一起,但真正催生“夫妻相”的,其實是長期的陪伴與日漸深厚的默契。“這兩年,我們幾乎一天24小時都待在一塊兒,一起工作、一起吃飯、一起休息,這大概就是我們越來越像的原因吧。”

這段話引發一些共鳴,不少網友在評論區分享道:“我和老公結婚十年,現在朋友都說我們笑起來一模一樣”“我爸媽年輕時長得完全不像,現在連走路姿勢都一樣”。
“夫妻相”真的存在嗎?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身醫學科副主任醫師侯正華告訴記者,“夫妻相”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存在,還有一種說法叫“變色龍效應”。

他解釋,所謂“變色龍效應”,指的是兩個人在長期相處過程中,會在不知不覺間模仿對方的表情、動作,甚至逐漸趨同的生活習慣。時間一長,這種不自覺的模仿就會逐漸體現在外表和神態上,讓外人產生“兩人越來越像”的感覺。
“這種‘極致夫妻相’非常罕見,很多時候是主觀感受和傳播中的‘放大效應’。”他解釋,人們在看到長相相似的夫妻時,會不自覺地強化“他們很像”的印象,而在網絡傳播中,這種印象會被進一步放大。但實際上,大多數的“夫妻相”只是神態、氣質上的相似,而非五官的“復制粘貼”。
專家解析“夫妻相”
源于先天吸引與后天養成
侯正華告訴記者,“夫妻相”的形成主要源于“先天吸引”與“后天養成”兩大因素。
他解釋道,“先天吸引”的核心在于很多人在選擇伴侶時,會不自覺地傾向于和自己相似的人。但這種相似并不局限于外貌,更多是內在特質的契合,可能是相似的學識背景、合拍的性格,也可能是一致的價值觀。這些內在層面的契合度,會讓兩人從初次見面時,就給人一種“很登對”的感覺。
而“后天養成”則是讓“夫妻相”逐漸顯現的關鍵。侯正華指出,長期共同生活的夫妻,生活軌跡會慢慢趨同:比如飲食口味、作息時間逐漸同步,表情神態也會在日常相處中變得相似。這些趨同的生活習慣,會悄悄改變兩人的外在狀態,讓“夫妻相”越來越明顯。

精神狀態的相互影響也不容忽視。侯正華提到,在臨床中發現,如果夫妻中有一方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的狀態,眉頭緊鎖、眼神愁苦,可能會在潛移默化中“傳染”給另一方。甚至連額頭的懸針紋、嘴角的下垂弧度,都可能慢慢變得相似。
侯正華提到,“夫妻相”并非婚姻的必然產物。生活中常有結婚幾十年的老夫妻,外貌差異依然很大。“一個人的長相,由先天基因和后天環境共同決定。骨骼輪廓是天生的,很難改變,但骨骼之外的部分,比如面部肌肉、脂肪分布、皮膚狀態,都會受到后天生活的影響。”
他舉例說,就算是原本長得幾乎一模一樣的雙胞胎,如果早年分開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長大,接受不同的教育、吃不同的飲食,時間久了,原本高度相似的長相也會出現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