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4米的人形機器人“小眾”在櫻花樹下流暢完成走路、打招呼、旋轉腰身時,圍觀人群發出一陣驚呼。
3月29日至30日,到上海寶山顧村公園,游客們不僅可以欣賞中櫻綻放的浪漫,還可一睹人形機器人走秀。顧村公園櫻悅書苑旁的機器人體驗區,還匯聚了一批國內外知名機器人企業,展示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和應用場景。
人形機器人亮相顧村公園,引發不少市民圍觀。澎湃新聞記者 鄧玲瑋 攝
“小眾”來自深圳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已“掌握”前空翻技能。“我們做前空翻不是為了炫技,而是要證明機器人的運動潛能有多大。”深圳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經理吳思誠指著正在轉腰、打招呼的“小眾”解釋,“小眾”能夠通過算法訓練自主掌握平衡,完成空翻這樣的復雜動作,甚至模擬人類行走和奔跑的步態。 不過,“小眾”雖然能完成前空翻,但由于顧村公園人多,暫不開放該功能。
吳思誠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款定價8.88萬元的“小眾”不僅能握手打招呼,還會自主導航,甚至有望成為未來公園里的“全能導游”。目前首批訂單已超百臺,計劃于4月起陸續交付,未來將面向文旅、商業服務等場景落地應用。
如今,人形機器人時常出現在公園、綠地等公共場合“打工”,走進人們日常生活還有多遠?吳思誠介紹,“小眾”將優先應用于巡邏、文旅導覽、商業咨詢等B端場景,而家庭化應用還需時日。
他說,合作伙伴已為其開發出巡邏、前臺接待等商用技能,而更腦洞大開的功能正待開發者解鎖。他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會廣泛應用到人們生活中。比如,在公園里機器人會識別花卉并講解,陪游客散步聊天,“可以給人解悶,就像你的戶外‘搭子’,跟你一起聊聊天,走走路,散散步,CityWalk一下”。
“現在它走到哪都被圍觀,但五年后,可能就像智能手機一樣平常。”吳思誠期待,未來將逐步集成智能大腦模塊,推動機器人向家庭“助理”角色推進。

上海寶山區 供圖
不過,要讓人形機器人進入日常生活,功能、量產、價格等,都是繞不開的環節。在吳思誠看來,目前人形機器人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生產仍采用機加工件方式,尚未開模量產,這導致單臺成本較高。但隨著行業逐步成熟、市場需求擴大,規模化生產將有效降低成本。未來價格可能更親民。
他同時表示,目前公司正與上海機器人協會及上海機器人產業園保持密切對接,“我們非常看重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戰略地位——它不僅是面向海外的重要窗口,更是輻射全球市場的關鍵樞紐。”雖然現階段還在具體洽談中,但我們計劃未來在上海設立分支機構,以此為契機深化國際合作,共同推進人形機器人技術的全球化發展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