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金剛石 誰都知道石油是當今世界上重要的 能源之一,可是要從深深的地下得到寶貴的石油,就離不開堅硬的鉆頭,它是石油鉆井的“先鋒”,它能穿過堅硬的巖石,深入到數千米的地下。這個充當鉆井“先鋒”角色的,正是晶體世界中的一位“精英”——金剛石,它那比磐石還堅硬的性格,實在是做鉆頭的理想材料,因此,人們也常叫它金剛石或鉆石。
金剛石的硬度很大,導熱性很好,但是它不導電。

金剛石如此堅硬耐磨,而且美麗動人,其原因在哪里呢?還是讓我們深入到金剛石的內部,去探討一下它的微觀結構吧!金剛石的微觀世界
正因為金剛石中碳原子之間鍵(原子間的一種相互作用)的緊密相連,所以它才有其堅硬耐磨的性質。它可以用來切割玻璃和大理石,天然產的金剛石極為稀少且名貴,常加工為光彩奪目的鉆石,人工合成的金剛石粒度較小,通常用作磨料、鉆頭、載割玻璃的玻璃刀等。
2.石墨金剛石有個"孿生兄弟"叫石墨。相比起金剛石的堅硬耐磨,石墨的質地卻很很軟。既然金剛石的硬度和石墨二者的性質有如此大的差異,為什么把它倆稱為"孿生兄弟"呢?化學家告訴大家:金剛石和石墨的化學成分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它們的晶體結構不相同。剛才我們已經看過了金剛石的結構,上圖就是石墨的結構。比起金剛石有很大的差別吧?石墨晶體呈片狀,顯深灰色,不透明且有金屬光澤。導電性能良好,耐高溫,導熱性也很好。石墨質軟。它可以用來制作電刷、電極,干電池中的碳棒,制造冶煉金屬用的石墨坩堝和磚等,石墨粉可作高溫條件下運轉的機器的潤滑劑,可制作鉛筆芯。可見,晶體世界中這一對"孿生兄弟"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又各有它們的用武之地.
3. 無定形碳(Amorphous carbon)
碳單質的存在形式,除了金剛石和石墨外,還有無定形碳。
無定形碳有很多品種,如碳黑、木炭、活性炭、焦碳等等。
碳黑可用于制造油墨、油漆、墨汁等;木炭可作燃料或還原劑,用于冶煉金屬;活性炭可作電冰箱的除臭劑、凈水過濾器、防毒面具的濾毒罐、脫色劑等。它還有吸附能力,把氣體或溶液中的有色物質附在表面上,因而使其脫色。焦碳可用作燃料和煉鐵的還原劑。
二。煤的形成
煤是古代植物遺體的堆積層埋在地下后,經過長時期的地質作用而形成的。據研究,幾乎所有的植物遺體,只要具備了成煤的條件,都可以轉化成煤。不過,低等植物遺體所形成的煤,分布范圍小,厚度薄,很少被人利用。那些分布廣、規模大、利用廣泛的煤,都是高等植物的遺體(主要是古代的蕨類、松柏類以及一些被子植物的遺體)形成的。
在地球的歷史上,最有利于成煤的地質年代主要是晚古生代的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的侏羅紀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紀。這是因為,在這幾個時期內,地球上的氣候非常溫暖潮濕,地球表面到處長滿了高大的綠色植物,尤其在湖沼、盆地等低洼地帶和有水的環境里,封印木、鱗木等古代蕨類植物生長得特別茂盛。
當時,高大的樹木倒下以后,就會被水淹沒了,這就造成了倒木和氧隔絕的情況。在缺氧的環境里,植物體不會很快地分解、腐爛。隨著倒木數量的不斷增加,最終形成了植物遺體的堆積層。這些古代植物遺體的堆積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斷地被分解,又不斷地化合,漸漸形成了泥炭層,這是煤的形成的第一步。
由于地殼的運動,泥炭層下沉了。泥炭層被泥沙、巖石等沉積物覆蓋起來。這時,泥炭層一方面受到上面的泥沙、巖石等的沉重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泥炭層又受到地熱的作用。在這樣的條件下,泥炭層開始進一步發生變化:先是脫水,被壓緊,從而比重加大,而且石炭的含量逐漸增加,氧的含量逐漸減少,腐殖酸的含量逐漸降低。完成這幾個過程以后,泥炭就變成了褐煤。
褐煤如果繼續不斷地受到增高的溫度和壓力的作用,就會引起內部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進一步變化,褐煤就逐漸變成了煙煤或無煙煤了。
開灤、陽泉等煤田,是在古生代的石炭紀至二疊紀時期形成的,這個時期的成煤植物是古代的蕨類植物。大同的武寧煤田,是在中生代的侏羅紀形成的,這個時期的成煤植物有古代的蘇鐵、松柏類、銀杏類等裸子植物。撫順和云南的小龍潭煤田,是在新生代的第三紀形成的,這個時期的成煤植物是古代裸子植物中的松柏類和原始的被子植物。
三。中國煤層的儲量和主要生產地
我國煤的儲藏量達6000億噸,我國煤的儲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儲藏量約462噸,遠遠小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煤炭資源北多南少,西多東少,煤炭資源的分布與消費區分布極不協調。從各大行政區內部看,煤炭資源分布也不平衡,如華東地區的煤炭資源儲量的87%集中在安徽、山東,而工業主要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南地區煤炭資源 的72%集中在河南,而工業主要在武漢和珠江三角洲地區;西南煤炭資源的67%集中在貴州,而工業主要在四川;東北地區相對好一些,但也有52%的煤炭資源集中在北部黑龍江,而工業集中在遼寧。
各地區煤炭品種和質量變化較大,分布也不理想。中國煉焦煤在地區上分布不平衡,四種主要煉焦煤種中,瘦煤、焦煤、肥煤有一半左右集中在山西,而擁有大型鋼鐵企業的華東、中南、東北地區,煉焦煤很少。在東北地區,鋼鐵工業在遼寧,煉焦煤大多在黑龍江;西南地區,鋼鐵工業在四川,而煉焦煤主要集中在貴州。
中國在地質歷史上的成煤期共有14個,其中有4個最主要的成煤期,即廣泛分布在華北一帶的晚炭紀——早二疊紀,廣泛分布在南方各省的晚二疊紀,分布在華北北部、東北南部和西北地區的早中侏羅紀以及分布在東北地區、內蒙東部的晚侏羅紀—早白堊紀等四個時期。它們所賦存的煤炭資源量分別占中國煤炭資源總量的26%、5%、60%和7%,合計占總資源量的98%。上述四個最主要的成煤期中,晚二疊紀主要在中國南方形成了有工業價值的煤炭資源,其他三個成煤期分別在中國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形成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
中國煤炭資源分布面廣,除上海市外,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都有不同數量的煤炭資源。在全國2100多個縣中,1200多個有預測儲量,已有煤礦進行開采的縣就有1100多個,占60%左右。從煤炭資源的分布區域看,華北地區最多,占全國保有儲量 的49.25%,其次為西北地區,占全國的30.39%,依次為西南 地區,占8.64%,華東地區,占5.7%,中南地區,占3.06%, 東北地區,占2.97%。按省、市、自治區計算,山西、內蒙、陜西、新疆、貴州和寧夏6省區最多,這6省的保有儲量約占全國的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