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說的是孫權為報父仇,攻江夏,殺黃祖,并生擒黃祖部將蘇飛。孫權要砍蘇飛的頭,東吳大將甘寧因感蘇飛舊日知遇之恩,愿辭官替蘇飛贖罪。孫權又擔心蘇飛會逃跑。甘寧承諾,如蘇飛逃跑,自己甘愿獻上首級。蘇飛遂被赦免。
甘寧所為類似于債券市場上的增信措施,他的承諾改變了孫權對于蘇飛未來行為不確定性也就是風險的判斷,提高了蘇飛對孫權的忠實程度,實質上是一種信用擔保。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隨著債券市場的發展,我國債券發行主體已由原來具備政府信用或準政府信用的中央政府、開發性金融機構和大型央企擴展到地方政府、一般企業乃至中小企業。這些發債人的信用級別自然比不了上述三類主體,為了保證債券順利發行,降低發行成本,增強債券在二級市場上的流動性,增信就必不可少。
債券增信有多種形式,擔保是其中之一,且在目前運用得較為普遍。其實,從國際市場看,還有其他行之有效的增信方式可以選擇,如保險增信。
債券的保險增信是指保險公司為債券發行人提供信用擔保,被保險人為債券發行人,權利人為債券投資人。當保險合同約定的情形出現,致使權利人遭受損失時,由保險公司代為償還相應的本金和利息,進而使債券的信用等級得以提升。
保險增信對于相關利益方和債券市場都能夠產生積極作用。
對于債券發行人而言,保險增信可以提高其信用等級。信用等級提高后,債券發行利率會相應降低,進而拉低整體發行成本。信用等級的提升還會降低債券兌付風險,提高投資的安全性,是對投資人利益的一種保護。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的2008-2009年中國債券市場研究年度報告顯示,債券保險有助于債券市場的規模拓展和結構改善。借助債券保險,原本低等級的債券信用水平得到提升,發行成本相應降低,會激發債券發行人融資的積極性和投資人的參與熱情,進而推動整個市場規模的擴充和流動性的增加,對擴大直接融資規模產生積極作用。

債券保險還會間接提升市場監管效能。保險商作為商業機構,在開展業務時會首先保證自身利益的實現,對作為被保險人的債券發行人的財務狀況以及過往的市場表現會做出審慎而客觀的評價,成為維護市場穩定的一支重要力量。而監管部門通過對債券保險公司業務的了解,能夠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相應債券的情況,更加有針對性地采取監管措施。
實際上,在我國債券市場上已有保險公司的身影。被市場廣泛關注、在上交所發行的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證券化信托資產支持證券,其入池資產全部由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信用保證保險。當入池資產發生違約時,平安產險將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在規定期限內對信托公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人)進行理賠。從理論上講,這樣的安排雖然并不完全切合資產證券化中關于保險增信的定義,但保險手段畢竟介入了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亦可認為是一種保險曲線增信方式。
有觀點認為,資產證券化和市政債是今年債券市場的兩大熱點,這已為市場表現所證實。實際上,從戰略層面看,融資方式的調整決定了資產證券化和市政債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債券市場的亮點。而隨著市場建設的深化,資產證券化終將涉及不良貸款領域,而市政債的發債主體也會良莠不齊。在這樣的背景下,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就變得更加重要。債券增信作為一種風險防范手段,其市場需求會逐漸體現出來。資料表明,美國的債券保險增信業務中,資產證券化和市政債占到了相當比例,就很說明問題。
債券市場發債主體多元化決定了債券信用水平的多層次,多樣化的增信手段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新國九條”中即有“探索發展債券信用保險”以及“完善債券增信機制”的表述。作為一種在理論上成立、在實踐中成熟,且得到政策支持的增信方式,債券保險增信理應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