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的。農歷2025年臘八節的日期: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三,當天是大寒節氣。
臘八是一個多彩的節日,它既是春節的序幕,又是佛祖成道的紀念日。而它的形成,又與古代冬祭有關。
臘八節的別名是: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

在古代,“臘”與“蠟”兩字基本通用,指冬季祭神祭祖。因為這種祭祀在十二月舉行,所以便稱十二月為“臘月”或“蠟月”。自漢代開始,以冬至后第三個戌日為“臘日”(即冬祭日)。自南北朝開始,改十二月初八為“臘日”,又稱“臘八”或“臘八節”。從此,臘八節便在十二月初八這天固定下來。
臘八節的風俗,古代主要有兩個。一是祭神祭祖,其中祭祀的神靈有先嗇神、司嗇神、農神、郵表畷神、貓虎神、坊神、水庸神和昆蟲神八種。二是臘鼓驅疫,又叫“驅儺”,即驅逐疫鬼。南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并擊細腰鼓,戴相公頭及作金剛士以逐疫,沐浴轉除罪障。”這些風俗,如今已基本不存。而臘八節流傳久遠、影響廣泛的最重要風俗,就是喝臘八粥。
臘八粥又叫“防風粥”。因臘八正逢數九寒天,喝粥可以御寒,故有此名。通常的臘八粥,是用糯米和赤豆、紅棗、桂圓、蓮子、花生、白果、松子、胡蘿卜等熬制而成。后來各地的用料有所不同。有些地方不但用料品種繁多,制作也更加精致。如清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就對北京地區的臘八粥作了如下描述:“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以作點染。”這就比普通臘八粥講究多了。還有的只選淡色的糯米、薏米仁、菱角米、雞頭米、蓮子肉等原料煮粥,深色的雜豆一律不要,這樣熬出來的粥雪白透明,質地精細。然后將粥放在蓋碗或特制的粥盒里,再鋪上蜜餞果脯、荔枝肉、桂圓肉、桃仁、松子、染紅的瓜子仁和青紅絲,還要擺出圖案和花樣,謂之“八寶粥”。
有文字記載的喝臘八粥習俗可以追溯到宋代。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說:“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十二月》亦云:“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設紅糟,以麩乳、諸果、筍、芋為之,供僧,或饋送檀施、貴宅等家。”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歲晚節物》中更提到稱作“臘藥”的臘八粥:“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醫家亦多合藥劑,侑以虎頭丹、八神、屠蘇,貯以絳囊,饋遺大家,謂之‘臘藥’。”這說明,在宋代,臘八粥的品種已十分豐富,喝臘八粥也已經在民間廣泛流行。
明清以后,喝臘八粥之俗依舊長盛不衰。尤其可貴的是,其施舍、濟貧的用意得到進一步加強。最初,施粥主要在佛寺中進行。寺僧為答謝信徒,救濟貧苦百姓,常在臘八節這天煮粥施舍。后此風流傳漸廣,臘月初八這天,不但各寺院煮粥施舍,民間也爭相效法,親友間相互贈送臘八粥。誠如陸游詩中所言:“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至明清,朝廷及地方官府每到臘八節這天便開設粥廠,施粥救濟貧民。如清雍正年間,臘八節這天,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大鍋煮臘八粥,將粥分給眾人食用。京城的各條主要街道上也都搭有粥棚,向窮人施粥。此外,這天皇帝向文武百官賜臘八粥,皇后也向嬪妃、宮女賜粥。從宮廷到民間,都把喝臘八粥和送臘八粥當成一件表達友情和關愛的盛事看待,臘八節施粥也成了救助窮人的慈善事業。
除喝臘八粥外,臘八節還有一些與臘八粥有關的習俗,也很有趣。
許多地方都有在早晨喝臘八粥的習俗,所以天不亮就要煮粥。俗諺:“誰家煙筒先冒煙,誰家高粱紅透尖。”意謂臘八節這天誰家粥喝得早,誰家就能喜獲豐收。也有的將臘八粥涂于墻壁、樹木、門環等處,俗信可以攘除不祥,帶來好運。還有的將臘八粥涂在果樹上,據說可以使果樹茂盛,多結果實,即“大樹小樹吃臘八,來年多結大疙瘩”;將粥涂在婦人背上,俗信可以多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