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引發的國際航運業蕭條,直接對我國修船業造成沖擊,特別是以承修外輪為主的企業受到的沖擊更大。從今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看,我國修船企業整體上表現為修船數量未減少,修船產值卻大幅下降,同比平均降幅約 30 %。但分析近期的市場形勢,一些積極的因素已經顯現出來,對此,筆者認為,修船企業應積極采取措施,健全風險防范機制,盡量收窄近期的業績下滑幅度。
進人 2025 年后,修船市場仍在低谷徘徊,這給我國修船企業帶來巨大挑戰。從上半年主要企業的業績表現來看,基本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業績增長或產值降幅較小的企業。如,山海關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上半年完成修船產值 1 億元,同比增長 28 % ,修理船舶 93 艘,油船單改雙任務排到 2025 年上半年。此外,友聯船廠(蛇口)有限公司完成產值 10 . 06 億元,同比下降 5 . 6 % ;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完成產值 11 . 34 億元,同比下降 8 . 25 % ;上海船廠船舶有限公司完成產值 2 . 83 億元,同比下降 9 . 18 %。第二類企業表現居中,如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完成修船產值 5 . 87 億元,同比下降 24 . 6 % ,修理船舶 82 艘,同比增加 5 艘;中海工業公司完成產值 9 . 2 億元,同比下降 29 %。第三類企業產值下降幅度較大,在 40 %左右。
那么,修船業未來的發展形勢將會怎樣?這成為業界普遍關心的問題。筆者認為,修船業下一步仍存在著很大的機遇。首先,國際航運業將逐漸走出蕭條。上半年,鹿特丹港和安特衛普港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分別下降15%和 18 . 5 %。但是,這兩大港口負責人均認為,國際集裝箱運輸已經觸底,干散貨運輸也將逐漸回暖。其次,船東將老舊船舶送去拆解的勢頭有所放緩。上半年,世界拆船量達到 1434 萬輕噸, 2025 年 11 月至 2025 年 5 月,全球平均月拆船量為 270 萬輕噸,但 6 、 7 月份拆船量分別降至 145 萬輕噸和 153 萬輕噸。這表明,船東正在觀望,等待航運業的復蘇。而在我國, 25 年以上船齡的船舶占到總運力的 35 % ,但多數船東并不愿盡早將其送去拆解,這也給我國修船企業帶來機遇。
另據了解,歐、美航運公司目前有大量船舶急需進廠修理.但由于船東手中現金不足,維修計劃不得不一再推遲。可以預見,航運業一旦出現轉機,我國以承修外輪為主的大中型企業將受益匪淺。筆者認為,我國修船企業當前應適時對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產能結構進行調整和升級,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整合,盡量做到挖潛改造、物盡其用。筆者了解到,目前,山船重工小塢擴建后改作造船,新落成的 30 萬噸造船塢今年將先期用于修船;廣州船塢兩個小塢擴建后將用于造工程船,舟山金海重工修船設施均用于造船,北海船舶重工、中船澄西、中海工業則實現了修造并舉,中遠船務實行海工裝備、修船、改裝、造船并舉。隨著一系列產能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措施的實行,我國修船業挺過危機、走出低谷的日子將不再遙遠。
更多修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修船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