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道藥材居全國第一,而臨沂區位優勢突出,具有發展中藥規范化種植的生態環境優勢。
2025年公司開始著手創建金銀花,丹參,全蝎,黃芩等道地藥材的GAP種植基地建設。
與平邑縣政府聯合在鄭城鎮、流峪鎮開展萬畝金銀花、黃芩等中藥的種植加工規范化研究,為當地種植戶提供種植加工技術,并簽訂收購協議。按照GAP規范進行種植,保證金銀花的質量達到國家藥典標準要求。
中藥炮制基礎設施建設
2025年完成了園內最大加工炮制車間的建設,總面積8000m2。年處理藥材10000噸。加工炮制手段先進,浸潤、切制、揀選、烘干設備齊全,并于2025年一次性通過了GMP認證。
中藥新藥研究
在加強中藥源頭建設的同時,魯南制藥積極完善中成藥的新藥研發體系和科研條件建設,投資3000萬元建設了中藥研發中心,引進購買了大量先進的儀器設備,包括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紅外色譜儀等。2025年與山東大學聯合創建了天然藥物研究院、超臨界流體技術研究所。
按照藥品質量是設計和生產出來的先進理念,完善產品研發條件,加強產品研發力度,注重產品研發階段的質量設計,嚴格按照GLP要求開展藥物臨床前研究,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目前中藥研究人員198人,其中博士4名,碩士55名,高級工程師15名,廣泛開展新藥創新研究、中藥質量控制技術和中藥制藥新技術的研究。目前川蛭通絡膠囊等5個品種已獲得新藥證書和生產批件,頸舒膠囊等5個品種完成臨床研究即將獲得新藥證書和生產批件,腦絡泰注射液等6個品種在進行臨床研究,雷公藤多苷等12個品種在進行臨床前研究,獲發明專利39項。
中藥生產設施建設
公司投資6000萬元對原有中藥生產設施進行技術改造,生產廠區全面按照GMP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總面積35896m2,包括中藥提取車間、中藥制劑車間等。主要生產中成藥片劑、膠囊、顆粒、口服液等7個劑型。年生產規模2547噸,生產車間全部通過國家GMP驗證,產品質量優于國家標準,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技術分別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
在國內,與上海藥物所、北京大學藥學院、中國藥科大學、沈陽藥科大學、重慶醫藥工業研究院、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天津醫藥工業研究院、山東醫藥工業研究院、北京天衡藥物研究院、蘭州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80余所國內知名院所合作開發新藥及藥物制備技術。并與美國、意大利、羅馬尼亞、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多個研究院所合作開發新藥及藥物制備技術。
1999年投資2025萬元與華東理工大學共同組建了“魯華生物高新技術科研所”。2025年公司又投資600萬元與山東大學共同組建了山大魯南天然藥物研究院、山大魯南超臨界流體技術研究所。
加強中成藥二次開發,以中醫臨床規范化的療效評價與篩選研究為突破口,按照療效、質量可控、劑型穩定等現代中藥要求,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了對提取工藝、藥用輔料等方面的科技攻關。強化了中藥復方有效部位群和中藥材有效成分的研究,努力研制一批新藥,重點對金銀花、黃芩、丹參、葛根等中藥的有效部位群進行深度的藥效學、藥理學研究、藥代動力學的研究和中藥復方有效成分的識別。
目前公司加大了對中藥研發的投入,繼續建設中藥制藥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力開展中藥提取分離技術、中藥制劑技術和質量控制技術研究,加強技術集成創新應用研究和推廣,對發展現代中藥,傳承中醫藥文化,提高中藥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做大做強中藥產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藥產業園實行“規劃科學化、生產基地化、機制多元化、經營市場化”的管理模式。對中藥科技成果進行跟蹤引進、吸收消化、集成創新;培養、聚集農業科技高級人才,對農戶進行先進實用技術培訓。建立了符合中醫藥產業特點和市場經濟規律的服務型管理體系,促進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科技人員進園創業,利用園區培育出更多的示范企業。堅持"繼承創新、跨越發展"的方針,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構筑國家現代中藥創新體系。制訂和完善現代中藥標準和規范,開發一批療效確切的中藥創新產品,突破一批中藥研究開發和產業關鍵技術,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現代中藥產業,保持我國中醫藥科技的優勢地位,實現傳統中藥產業向現代中藥產業的跨越,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更多中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藥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