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跨國巨頭應該善待中國市場:經濟危機讓眾多汽車巨頭如芒在背,破產的、出售的、整合的紛至沓來。中國汽車企業頻頻參與外國車企的收購,而各大跨國汽車企業也紛紛表示
經濟危機讓眾多汽車巨頭如芒在背,破產的、出售的、整合的紛至沓來。中國汽車企業頻頻參與外國車企的收購,而各大跨國汽車企業也紛紛表示中國市場“舉足輕重”。以通用為例,中國的銷量已經占到其全球銷量的五分之一以上,中國對通用走出破產重新站立起來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不言自明。大眾在中國的銷量也接近了其全球銷量的百分之二十。日產和本田在華銷量也分別占其全球銷量的14.5%和16%。可是,這“舉足輕重”是真心實意的付出?還是只是掛在口頭兒上的客套話?
產品是判斷一個企業對該市場重視與否的標志,如前幾年,投放到我國市場的多是一些過時落后的淘汰半淘汰產品。偶爾看到一輛老爺車,是一種享受,但如果滿街都是“老爺車”,而且還是上周出廠的,就有點說不過去了。甚至直到現在,還有很多汽車在大量生產近30年前的產品,而且還驕傲的奉為神跡。用“這是中國的國情需要”作為借口,實在牽強,即使真的有些欠發達也不應該就是繼續落后下去的理由。有的企業到中國很多年了,生產的產品幾乎沒有一款是母品牌本土的產品;有的企業從進入中國那一天就開始生產一款車型,到現在還在大量生產銷售那“夢幻”般的產品;還有的企業把最新產品的“殼兒”拿到中國來,看上去很光鮮,“剝了皮”看里面全都是過時的東西。
技術是各大跨國企業最看重,也最“防”著中國汽車企業的地方。近期幾起中國汽車企業收購國外汽車企業的案例,最后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反對方擔心先進的技術落入中國企業手里,中國的企業有可能經營不好進而放棄買下的外國品牌,轉用同時得到的先進技術去生產自主品牌的產品。的確,在當前飛速發展的環境下,我國不止汽車這個領域,急功近利、“一夜暴富”是一種很普遍的風氣,對于歐美崇尚做“百年老店”的企業來說,的確從感情上難以接受。但是,很多合資企業在國內生產的整車及上下游產品,技術都是過時的,而且價格都不便宜。據一位國內很大的合資企業的人士給人民網的記者介紹,企業每年交給外方的技術合作費用都是個天文數字,毫無疑問這筆“初裝費”是要由消費者來買單的。
消費者是所有企業最應該供奉起來的“神”,因為錢在他們口袋里,買不買、買誰都能決定一個企業的生死。不知道是中國市場太大了,還是中國消費者太仁慈了,很多企業都遠遠沒有在我國消費者身上付出和在本土或歐美市場上對消費者的重視和關注。在歐美市場,汽車價格比我國便宜很多的情況下,廠家都提供3-6年、7-10萬公里不等的保修服務,而在我國,一般都只提供1-2年、2-3萬公里的保修服務。不止如此,在很多車輛的召回問題上,召回的時間和措施,在我國也多有“國情特色”,具體報道很多就不展開說了。
跨國巨頭們進入中國市場,時間最長的已經有二十來年了,時間短的多半也已經借著國內火爆的行情嘗到不少甜頭。我國的汽車工業一度奉行“市場換技術”的方針,大力開展與外資的合作,如今到底換到了技術還是失去了市場已經不是普通消費者能關心的問題了。消費者只關心能不能買到稱心如意的車,能不能得到完善貼心的服務,在“求大于供”的時期,消費者可能會短暫降低對產品和服務的心理期待值,但這只會是暫時的現象。日久見人心,跨國企業如果想在中國市場延續百年老店的理想,在各個方面都必須要與時俱進,競爭可以差異化,但服務決不能差異化。跨國企業們,應該報有一顆感恩的心,對拯救他們于水深火熱當中的中國市場應該付出更多、對給予他們充分認可和寬容的中國消費者更應該更加善待。不善待中國的市場中國的消費者,終將失去這個世界最大的市場。
更多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