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話又名“南京相聲”,流布于南京及其毗鄰地區。是以南京方言說、學、逗、唱的一種民間曲藝。相傳始于20世紀30代。起初只是簡單模仿相聲,后來逐漸有所發展。相聲用第三人稱,南京白話則用第一人稱,演員便成為劇中人,所以演重于說。那么南京白話有哪些特點呢?那就隨本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歷史淵源
南京白話源于北方的相聲。民國初,相聲藝人王子亮、路彩翔等人先后把相聲藝術從北方傳入南京,由于語音的障礙,南京聽眾對北方的相聲反應并不熱烈,原有的“包袱”在鄉音不同的南京聽眾面前失去了魅力。藝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改變手法,以期贏得南京聽眾。
1930,評話藝人周鳳鳴和他的同母異父兄弟錢天笑在夫子廟露天書場用南京官話模仿北方相聲表演,結果大受聽眾歡迎。但相聲界出于門戶之見,不予合作。不久,周鳳鳴重操評話舊業,錢天笑則將單口相聲曲目移植過來,獨自一人“撂地”演出,上演了《解學士》、《滿漢斗》、《蔡鍔云南起義》等段子。他憑借說評話的功底,把相聲的“八大棍”說得別具風格。他還采用南京話即興“現掛”,隨手拈來,常引得聽眾捧腹大笑。他還移植相聲的“學雜唱”,將其中學唱的劇種,改為南京聽眾熟悉的“揚劇”、“白局”、“數蓮花”等。
錢天笑于1940前后,還到安徽馬鞍山、蕪湖等地演出,擴大了“南京相聲”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錢天笑參加了南京市的曲藝演出團體,他的“南京相聲”得以與“正統”相聲同臺演出。演出時,往往他在臺上學唱南京地方曲調,臺下聽眾拍手助興,有時還出現聽眾齊聲應和的場面。二十世紀六十代,錢天笑退出舞臺,“南京相聲”由業余演員繼續演出。1963,秦淮區文化館業余曲藝隊隊員李宗漢創作相聲《老相識》,和梁漢辰合作,改變了錢天笑用南京官話模仿北方相聲的表演手法,試用純粹的南京話表演,演員在臺上每一句地道的鄉音,都引起聽眾熱烈的反響。這個意外的收獲,不僅使李宗漢等欣喜異常,也鼓舞了南京地區的業余相聲演員。過去他們常為普通話語音不標準,說、學、逗、唱等基本功難于掌握而發愁的問題。經李、梁的嘗試,得到啟示。于是,在南京業余相聲界掀起了一股“南京話相聲”熱,并發展成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形式 。

注:此處1963指的是當初在某刊物上刊登的時間,最初創作完成時間是在1959。以59為準。
二.舞臺特點
南京白話表演藝術,在語言上,徹底使用南京語言,逗笑則靠南京話和腳本的喜劇性,內容強調了地方性、南京味,表演增強戲劇性成分。為有別于北方的相聲,取名南京白話。南京白話二人對口表演也分甲(逗)、乙(捧),演出時有時著大褂,有時著中山裝或西裝。
三.相關曲目
南京白話代表性曲目有《老相識》、《包您滿意》、《人情債》、《廟上風情》、《商業新風》等。
《老相識》于1963由《曲藝》雜志發表,《包您滿意》、《人情債》等分別由江蘇省、南京市廣播電臺錄音播放。
二十世紀八十代,南京市約有十對南京白話演員,有影響的曲目有《比》、《紅心曲》、《老相識》、《管理新風》、《包您滿意》、《人情債》、《紅花贊》、《太平天國》等。其中《紅心曲》于1976參加江蘇省文藝調演,獲演出二等獎,創作三等獎,《包您滿意》于1977參加南京市職工文藝調演,獲創作、表演一等獎。
更多南京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南京傳統習俗文化知識大全 帶你織云錦 看夫子廟 識南京
東壩大馬燈傳承現狀 東壩大馬燈表演內容以及歷史發展介紹
金陵金箔起源于什么時候 金陵金箔的生產工藝介紹
南京云錦有什么織造特點 南京云錦織造特點以及品種類型概述
南京白局起源于什么時候 南京白局的歷史起源以及表演以及概述
南京建筑有什么建筑特點 南京建筑風格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