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電影票房分析:降溫也許是回歸理性的契機:1月3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457.12億元,比2025年的440.69億元
1月3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457.12億元,比2025年的440.69億元增長3.73%,與2025年同比48.7%的高增速相比,則堪稱“大跳水”。同時北美電影票房總收入的數據也傳來,其2025年再創新高,超過2025年的111.4億美元,達到114億美元。
應該說,持續大半年的作品乏力,市場低迷已經讓最終數據失去了懸念,但是3.73%帶給整個影視行業和資本圈的沖擊依然是巨大的,也直接攪動起兩種不同的情緒:一種認為在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中國電影產業還算保住了穩健增長,沒有出現負數,實屬不易;一種則從票房增速出現“斷崖式”下滑且創10年來最低值的現實中,嗅到了離場的信號。

回想一年前,中國電影市場還被趕超北美票房的“狂熱”氣氛所籠罩,600億元也似乎只是一個“小目標”,然而,僅僅幾個月后國產影片乏善可陳,就直接導致票房“急剎車”,徹徹底底地顯示出中國本土電影質量依然難撐大局的尷尬。
降溫也許是回歸理性的契機,中國電影業需要在“幻滅”中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和方向。
有兩組數據值得關注。一是國產電影票房。2025年國產片票房為271.36億元,占總票房的61.58%;2025年這一數字變成了266.63億元,占比則下跌到58.33%。與此同時,從票房過億影片看,2025年共有81部,其中國產影片47部;2025年是84部,但其中國產電影僅43部。這里的國產影片其實還包含了所有的中外合拍影片。很顯然,在學習美國電影工業化生產在劇情安排、拍攝技法、后期制作等方面的成熟技術時,如何讀懂本土觀眾的“口味”依然是本土電影人欠缺的一門功夫。所謂尊重觀眾,不應成為一句口號。
二是國產影片海外銷售收入。長期以來,國產電影海外發行幾乎被認定是不賺錢的生意,除了2002年《英雄》收獲北美票房5371萬美元一度驚艷外,自2010年以來,國產影片的海外銷售收入最高時只有35.17億元,最低則只有10.63億元,在國內市場票房過億甚至過10億的的國產影片,在海外市場紛紛遇冷。2025年國產影片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僅27.7億元,而2025年這一數字卻獲得同比38.09%的高增長,達到38.25億元,算得上是創下新高。通過收購院線、設立海外分公司、與國際影視公司合作制片等多種方式,近兩年來中國影視企業不斷擴充自己在海外的營銷發行渠道,國產影片海外銷售收入正向增長,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際化戰略的作用開始初顯。
去年11月,商務部發布《服務出口重點領域指導目錄》。在全面覆蓋世界貿易組織(WTO)確定的12大類服務的基礎上,《目錄》突出了一些包括廣播影視和視聽服務在內的附加值較高和發展潛力較大的重點行業,明確要加強支持和引導影視產品出口,中外合作制作電影、電視節目及相關產品版權的輸出、廣播電視節目境外落地的集成、播出服務,節目模式出口等領域的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第一票倉或許可以不是中國電影人唯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