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的膝關節_徒步登山如何保護膝蓋知識:登山鞋注意事項警惕小常識篇:詳細講述了膝關節的構造、徒步登山前的準備、髂脛帶伸展運動、股內側斜肌伸展運動等知識。
認識你的膝關節 徒步登山如何保護膝蓋
徒步登山如何保護膝蓋
春天到了,嚴寒過去了,大地回暖,萬物復蘇,春風吹過,麗過崗,正是踏青賞花觀景的好時候.很多人都調試心情,整理行裝,到戶外去,到大自然的山水中去,用你的心,你的眼睛去感受外面世界精美好。
隨之而來的,是膝部的問題,雖然許多運動都會引起膝部的磨損,我們的徒步登山雖然不像籃球或滑雪那樣危險,但對膝部的損傷卻很常見,比如走在布滿鵝卵石的路面上,一不留神就會跌倒,而且經常徒步,對膝部的磨損也會慢慢累積、加重。
隨著冬季過去,春天漸次來到,越來越多的人走出戶外,不正確徒步姿勢或者徒步中的斗勇逞強,過度運動不但不會帶來鍛煉效果,不能改善心肺功能,還可能帶來運動損傷。而膝部損傷在徒步旅行者中越來越常見。這類損傷有潛在的致跛危險,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痊愈的,可能會導致骨關節炎,甚至需要進行全膝置換。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膝部損傷幾乎都是由于個人的失誤造成的,也就是說,它幾乎可以完全避免,那么開始的時候,我們先了解自己的膝關節、再明確該如何保護它。
認識你的膝關節
膝關節的構造可以很容易支持運動,正常運動是關節任務的一部分,但是在負重行走,尤其是下山,卻對這個彎曲關節的考驗加重了。平均而言,一個人每大概要走200萬步,這個統計不包括那些野外徒步旅行。但膝部損傷并不僅僅是步行數量的問題。在地板上行走時,你的腳后跟承受的壓力是你自身重量的三倍;在平坦的路面上慢跑時,這個壓力大約是你自身重量的五倍。而徒步下山類似跑步,如果你還背一個大背包,那這個壓力還要包括五倍的背包重量。
膝部有它自己的減震器:半板,這是兩片半型的軟骨,位于股骨和脛骨相交處,它的作用就如軟墊,用來分散重量。此外,還有關節軟骨,它們就像平滑的彈力內襯,覆蓋在膝部會合的骨頂端,使骨端相對運動時的摩擦減到最小。不過,這兩類軟骨只能消減一定量的撞擊力,當背著一個重重的背包遠足時,尤其是下山行走,容易使膝關節發生器質性病變。一輛汽車的減震器老化,你還可以換一個新的,但對于膝關節,就不能隨便換一個關節了事,你基本沒有任何選擇。
膝關節構造復雜,它不像肩胛窩,也不像結構如吸盤似的髖關節,膝關節沒有那么深的關節窩,它更像門上的合葉,一個機關巧妙的合葉,容納著一側稍長一側稍短的股骨頭,四條主要韌帶(其中幾條是交叉韌帶)將關節束扎在一起,膝蓋的每一次屈伸,都會牽引這些韌帶。這樣一個不怎么強韌的關節,在運動加速時要充當腿部的杠桿,在減速時又被當作“車閘”。事實上,任何快速的轉向都涉及腿中部的扭轉,這對膝部而言,可能就會導致疼痛,或者更糟。
在野外徒步時,還會遇到一些猝不及防的問題。我們腳下的路面往往凹凸不平,到處是四散的枯枝落葉,有時雨水還會令路面濕滑無比。如果不小心絆倒、滑倒或跌倒,都可能拉傷或撕裂你的某一條韌帶。
膝關節扭傷時,首先受損傷的通常是內側副韌帶(MCL),它起于大腿骨,止于膝內側的脛骨。如果扭傷很嚴重,當內側副韌帶撕裂時,會聽到啪的一聲。一會過后,疼痛會轉為一種鈍疼,你可能可以走路,至少可以直直地向前走。內側副韌帶撕裂通常不需要手術,休息、抗炎藥物治療以及冰敷都有助于康復;加固鍛煉則有助于防止韌帶再次撕裂。如果扭傷極其嚴重,則可能撕裂前交叉韌帶(ACL),那么疼痛癥狀就會很嚴重了,而且還會導致膝關節的不穩定,你很可能以后要接受手術治療。
簡單地說,膝蓋的合理運動依賴血液輸送營養物質,需要骨頭的正常支撐,需要韌帶的彈性和輔助支撐,需要肌肉幫助動作并分散沖擊力等。所以一個健康的身體是你戶外徒步的基礎,正常的新陳代謝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身體不舒服或者在養病期間,應該減少戶外活動,或者選擇強度小帶有恢復型活動性質的合適運動方式,現代生活條件下,征程的飲食提供的營養成分和儲備已經足夠支撐你的戶外活動,無須特別加強營養的舉措,只需要適時補充必要的碳水化合物及維生素即可。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以上的損傷非常嚇人,不過不要太緊張,這些損傷其實都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在我們出行前,認真準備一下吧。
首先,研究一下你的雙腳是如何與路面接觸的。看看你的鞋,是不是內側磨損比較嚴重?如果是這樣,表明你行走時足內側用力過度,在足跟抬起到足趾著地這一過程中,腳部過度向內翻,如此一來,相應的脛骨上的扭曲會牽引膝蓋骨偏離中心,這就有可能導致前膝部疼痛。最簡單的矯正辦法是穿一雙結實的靴子,它能支持踝部,便于控制姿勢。有足弓支持的鞋墊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登山徒步一雙好的鞋子,引起足夠的重視。
其次,如果你需要長途跋涉,不妨準備一對護膝。最常見的護膝是一個有彈性的套筒,穿著時,會將整個膝蓋包裹起來,它對膝關節及周圍肌肉組織能起到輕度加壓、支撐的作用,可以預防長距離行走后的膝蓋腫脹。如果在徒步中膝蓋輕度扭傷,立刻帶上護膝可以保護、支撐受傷的膝蓋。此外,護膝還有蓄熱保暖的作用,適合在寒冷地區徒步時使用。有的護膝在膝蓋處有個開口,露出膝蓋,目的是在支撐膝部之余,又不會令膝蓋受太大的壓力,引起其他膝蓋問題。選擇護膝,不宜太緊,以穿著舒適為準。如果不是膝部有傷,也不是長距離徒步或者下坡,建議慎用護膝,因為局部加壓和排汗不暢,會影響膝部的代謝,進而會加速疲勞的。
第三,你的手里也別閑著,持一副輕便的手杖,可以大大降低徒步過程中對膝關節的磨損。這是因為一方面,手杖的支撐可以增強行走的穩定性,保持平衡,防止跌倒、磕絆,較少膝部受傷的幾率;另一方面,有了兩支手杖的配合,可以降低運動的強度,減輕膝關節的壓力,從而減少對膝關節的磨損。
第四,如果你的徒步中要長時間攀登,比如上臺階,應該時不時停下來休息一下,因為持續長時間的攀登對膝關節的磨損最厲害。登二十分鐘,停三分鐘,可以緩解膝部的緊張。
第五,盡量選擇平整的路面行走也是非常重要的。崎嶇的、多石的路面,會讓膝蓋扭轉頻率加劇,對關節的磨損也就更大。

第六,養成良好的行走習慣,掌握科學的登山技巧,也能有效的預防膝蓋損傷.膝蓋的損傷是因為沖擊,重心不穩扭傷,意外摔倒關節錯位等造成的,那么這三種情況的根源是重心問題,重心穩是安全的重中之重.在平路或坡度不大的小道行走時,應該掌握好重心的情況下,邁步有節奏,有一定的彈性,抬腳和落地保持輕快,步幅不要太大,步頻也不要太快,注意1小時左右適當休息3分鐘.如果負重登山,注意重量一定要適度,上升時重心前移,然后攀登腿向上找準支撐點,用重心心帶動后面的腿自然跟上,而不是用你的身體,肌肉拉著身體和包向上. 在下坡時,盡量不要奔跑,重心向后并保持重心,膝蓋微彎曲,腳向外側用力,落地要輕,步幅不要太大,前支撐腳穩定后再抬后腳。
第七,注意風濕寒的影響,除了運動損傷外,外界的風濕寒也是關節的大敵,在徒步行走時,關節消耗能量一樣要發熱,一樣要出汗,行走時問題不大,當休息時,不要長時間吹風,在夏季也不要圖涼快而讓膝蓋直接著風,休息時避開直接吹來的風,并適當小范圍活動身體,避免身體一下子涼的太快,而使膝蓋受涼.扎營時盡量烤干關節,并更換干爽的內衣.在冬季沒有條件烤干關節的時候,也要先活動,讓身體發熱再鉆睡袋,
最后一點,要增強自己的膝蓋保健意識。嚴重的損傷多源于徒步時的疏忽,或者沒有充分的準備就踏上了崎嶇的道路。增強保健意識,出行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果膝部受了傷,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哪怕是輕傷,不要等輕微的疼轉為鉆心的痛時才止住腳步。
鍛煉從今天開始
以上我們知道了,關節是由骨頭(軟骨),肌肉和韌帶組成的一個極其精密的系統,現在生活,尤其在城市,由于營養不良造成膝蓋問題基本沒有了,那么通過平時的鍛煉也可以幫助我們強健腿部肌肉,增強膝部的韌性,讓你在徒步時步履輕松。
髂脛帶伸展運動
側身站在離桌子2或3英尺的地方,兩腿交叉,外側腿在前,內側腿在后。單手扶桌案,身體向桌邊傾斜,感覺外側臀部下降,內側腿的外側髂脛帶被拉伸。這個動作可以作為徒步或其他運動前、中間休息、運動后的伸展恢復體操。
股內側斜肌(VMO)伸展運動
這個動作是為了專門鍛煉四頭肌中那塊淚滴形的肌肉——股內側斜肌(VMO)。這塊肌肉對膝部的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單純的徒步不足以有效地鍛煉股內側斜肌的力量,所以,我們需要專門的股內側斜肌鍛煉,尤其是女性,因為通常她們的四頭肌不如男性的強健。研究者們認為,女性徒步者中前交叉韌帶撕裂的機率比男性高8倍,這種相對的孱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多數健身機械都可以輔助這項鍛煉。先用雙腿抬升,選擇合適的重量,然后再開始用單腿交替抬升。注意,必須是單腿交替,如果用的是兩條腿,那么得到鍛煉是四頭肌的另外一個部位。剛開始不適宜重量太大,等你適應之后,再慢慢加大重量。
后弓步運動
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臀部同寬。右腳向后邁出,腳跟不要著地。雙腿向下彎曲,直至左腿大腿與地面平行,右腿大腿與地面垂直。保持姿勢片刻。臀肌發力,收右腿,回到初始狀態。然后換左腿重復動作。注意,收腿時盡量保持身體穩定。開始時,這個動作每次重復10次,待力量增強后,逐漸增加重復次數。
請登山徒步的同好們,一起重視膝關節的保護,科學有效地避免膝蓋和其他戶外損傷,健康快樂開心一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