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大開元寺-河北邢臺大開元寺景區介紹:大開元寺,原名開元寺,又稱東大寺,位于邢臺市開元北路88號,史建于后趙石勒年間,距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為我國歷代名剎,是禪宗
大開元寺,原名開元寺,又稱東大寺,位于邢臺市開元北路88號,史建于后趙石勒年間,距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為我國歷代名剎,是禪宗二祖的傳缽之地和禪宗七祖神會大師的駐錫之地,曹洞宗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大開元一宗”又稱“賈菩薩宗”的祖庭,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歷屆住持多為得道高僧,自唐玄宗李隆基下詔敕建后,周世宗柴榮又詔建了大圣塔,宋徽宗趙佶賜名為圓照塔,此塔高108米,為古代中國之最,1250年元世祖忽必烈賜名為大開元寺,列為皇家寺院,明代時期,古剎春游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清代時期,野寺鐘聲為邢臺八景之一。
寺廟介紹
開元寺,又稱“東大寺”,位于邢臺市襄都區開元北路北88號,始建于后趙石勒年間,是禪宗二祖傳缽之地和七祖神會大師駐錫之地,曹洞宗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大開元一宗”又稱“賈菩薩宗”的祖庭。迄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是至今仍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唐代名剎。
開元寺是唐代、五代、宋代和元代皇家寺院,歷屆住持多為得道高僧。唐開元年間唐玄宗下詔敕建,邢州開元寺由大云寺改建,該寺初建時,香火旺盛,為中國北方之最。五代后梁時天竺(印度)高僧空本于后梁乾化年間曾在造里翻譯佛經,對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貢獻。五代后周時期,周世宗柴榮(邢臺人)詔命建立開元寺大圣塔,宋代末期,重修邢州開元寺大圣塔,宋徽宗下詔賜名為圓照塔,該塔高98米,元朝初期邢州順德府為忽必烈的封地,世祖忽必烈曾數次駕幸開元寺,萬安禪師將受到兵火損破的圓照塔修復為十三層,高108米,可容納千人。經劉秉忠湊請,忽必烈下詔改圓照塔為普門塔。此塔為中國歷史上最高最大的木佛塔,故該寺更為昌盛。明正德年間該寺又重加修繕。
據史料記載,自唐至明初,開元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游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元朝是該寺最興盛的時期,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幸臨開元寺。1250年,忽必烈賜名邢州開元寺為大開元寺,1276年,忽必烈在邢州開元寺召開資戒大會,一次受具足戒者竟達十萬人,1279年,忽必烈再次在邢州開元寺設資戒大會,并立資戒壇碑,雖然明朝以后,開元寺逐漸衰落,但每當住持法師講授教義時,知名高僧仍多達千人云集于此。據《襄都區志》記載:“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奉經,撞鐘之聲遠聞數里。”所以,開元寺堪稱當時中國北方的一個佛教中心。
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年代末期由邢臺市人民政府重修,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即邢臺市政府決定再次修復開元寺,并建成占地200余畝的公園,助力邢臺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開元古寺
殿閣
開元寺現存主要殿閣四座,天王殿、毗盧殿、觀音殿和大雄寶殿(又稱三世佛殿),氣宇軒昂,巍峨壯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學術價值。其中天王殿,除了眾所周知的佛像外,四壁皆為歷代名人所題詩詞。相傳“八仙”之一的鐘離權,當年拜訪該寺住持、有道高僧萬安長老時,就曾留下草書題壁詩。其詩云:“得道高僧不易逢,幾時歸去愿相從,自言住處連滄海,別是蓬萊第一峰。莫厭追歡笑語頻,尋思離亂好傷神,閑來屈指從頭數,見得清平有幾人。“八仙過海”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八仙”之一的鐘離權是否到過邢臺,已無從考證,但上述題壁詩確曾題在開元寺的墻壁上,宋朝時還有人將其刻在石碑上,使開元寺聲名大噪。究其詩意,憂傷離亂,想必是后人托鐘離權之名而作。
釋迦牟尼殿(三殿)為整個開元寺建筑精華所在。此殿為硬山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巍峨壯觀,結構精巧,風格獨具。明朝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在觀音殿前增加了四根雕花滾龍石柱,除山東曲阜孔廟中的雕龍石柱外,幾乎無與匹敵。這四根石柱各高4.5米,柱圍2.5米,雕藝精湛,線條流暢。柱上游龍或盤旋而上,或蜿蜒而下,或回首凝視,且龍首龍體皆突出柱外20—35厘米,力度感強烈,儼然真龍游躍騰舞,造型生動,風格粗獷,堪稱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之瑰寶。龍柱兩側的石板雕花,工藝精巧,手法細膩,同樣令人嘆為觀止。
第四殿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布瓦頂。規模宏大,別具風格。現存殿宇多為明清時期建筑。
金代大定鐘
寺內還遺留金代巨型鐵鐘一個。該鐘高2.70米,下沿圍長7.2米,鐘厚半尺,重達3萬多斤。該鐘鑄成于金“大定甲辰歲”即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鐘壁有日、月、人、獸、牛、魚等十二種圖案,與黃道十二宮相對應。是研究中國古天文學發展淵源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另有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等八卦圖像,含乾坤渾圓之說。鐘壁還鑄有文字數百,清晰可辨,多記載鑄造、監制、資助人姓名或身份、籍貫等。該鐘鑄成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雖歷經風雨剝蝕,因鑄造技術高超絕倫,鐵質火候純精,不但不顯氧化痕跡,并且綜紅色的鐘體四周仍然熒熒發亮,“十年動亂”中曾遭搗砸,但只聞嗡嗡聲,不見鐘破損,可見中國古代鑄鐵工藝的高超。當年該鐘懸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的鐘樓內,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聞數里。信徒僧眾聞鐘聲,雙手合十,異地同拜,成為邢臺一大景觀,俗稱“野寺鐘聲”,為邢臺八景之一。傳說,大鐘鑄成后第一次敲響前,老僧告訴眾僧說“等我走離寺院十里之外,你們再敲鐘”。但眾僧不明其意,試鐘心切,老僧才走出三里就敲了鐘,結果鐘聲便只能傳出三里。
唐代經幢

寺內西側有經幢二座,一為唐代建造的“道德經幢”,石質,通高七米,呈六面形,分為三截,共十八面,上刻有老子《道德經》。據《襄都區志》載,經幢文字系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為國內僅存的三座同類經幢之一,極具歷史價值,另一座建于后梁乾化年間(911一915年)的唐代尊勝陀羅尼經幢,刻《陀羅尼經》一部,并題有“印度副使李逢書”等字樣,雕刻精細。今為不多見的浮雕珍品。寺后原有寶塔一座,名曰“園照塔”,現已不存。
影壁
原寺門前有大型影壁一座,影壁上有滾龍團花、系彩色硫璃瓦拼砌而成,飛龍姿態雄健、造型優美,且暴出影壁數寸,活靈活現,頗有欲躍欲飛的神態。雕塑之細膩逼真,砌工之高超卓絕,均為北方所罕見。據史志描寫的盛況,每當住持法師摶授教義,前來聽講者“僧眾數千”,“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開元寺雖歷經滄桑,但雄姿猶存,開元寺占地45畝,坐北朝南,氣勢宏偉。該寺歷代屢有修葺,現存殿閣,主要為明代建筑風格。這些建筑雖歷經千年滄桑,保存仍基本完好,不少遺物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