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醫療器械在中國市場前景廣闊分析:醫療器械,這是一個處在“發育期”的行業。醫療、教育、住房,一直是三大民生話題。而作為構筑醫療體系的重要支撐點,醫療器械行業越
醫療器械,這是一個處在“發育期”的行業。醫療、教育、住房,一直是三大民生話題。而作為構筑醫療體系的重要支撐點,醫療器械行業越來越受到關注。當“城鎮化”概念被重點解讀以來,相關受益行業相繼被市場挖掘,這也包括了醫療器械行業。
從趨勢來看,首先,老齡化趨勢對一些特定醫療器械如供氧機、血糖儀等生產企業來說,保證了不斷擴張的市場;其次是醫改,國務院“十二五”醫改規劃中提到,到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的床位數和服務量均要達到醫療機構總數的20%,在醫療保障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民營醫療對醫療器械的添加購置,也將很好地拉動行業的發展;再次是新GMP規劃,比如新GMP對無菌制劑企業要求高,要求在2013年底前全部都要通過;最后是替代化,如今不少高端醫療器械多為國外進口,而隨著技術逐漸升級,國產高端醫療器械已逐漸擁有了替代實力。
另外,醫療器械行業除了市場規模的正常成長之外,還擁有進口替代化和升級改造這兩大機遇。
比如2005年成立的凱利泰,在基于對高分子材料科學方面的研究之上,其于2007年成為擁有完整的椎體擴張球囊部件自主生產技術和能力的公司,利用性價比和渠道的優勢,開始了進口替代的進程。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冠昊生物,的身上,數據顯示,2008年,冠昊生物硬腦膜補片的市場份額為32%,2010年為40%~45%;而對于如德國貝朗醫療、美國強生等進口品牌來說,2008年的市場份額還為45%,而到了2010年這個數字就只有25%~30%了。那么,這種故事是否能夠重演呢?業內人士稱,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說目前海南海藥,子公司上海聲力特的人工耳蝸產品,就正走在進口替代的路上。資料顯示,上海力聲特是國內第一個通過臨床試驗的公司,最有希望的競爭對手諾爾康可能要在2013年年底才能進入市場。
據對新生兒、老年人構筑增量市場和存量市場的評估,預計近期每年的人工耳蝸需求量約為22.4萬套,按照每套5萬元的測算,市場規模每年有112億元。“市場足夠大,未來幾年會有爆發式增長。”

而日前進一步收購秦明醫學股權的樂普醫療,以75.1%的持股比例已經成為秦明醫學控股股東,而秦明醫學則擁有著國內唯一一張心臟起搏器批文。長期以來,中國心臟起搏器主要從歐洲進口,且進口量穩步增長,進口替代化一直是各企業致力發展的方向,而樂普醫療顯然在這個領域有了先發優勢。而據一些券商的研報稱,目前秦明醫學研發的雙控起搏器,有望兩年左右推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