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學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健康需求為宗旨,應該體現科學與人文的統一、技術與藝術的統一,這是其與一般自然科學的顯著不同之處。中華醫藥學突出體現了這一特征,它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對世界文明的進步產生了久遠的積極影響。
2025年4月下發的《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為了推動中華醫藥的發展,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與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即將共同主辦“中華醫藥文化周”大型系列活動,對于推動中華醫藥文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中醫藥學將人體視為各個部分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整體和系統,主張通過對人體特定部分的調理,促進人的整體健康,主張從整體角度對人體局部的疾病進行辨證施治;強調人體與自然界的密切聯系,注重觀察人體在環境因素作用下的動態變化;主張調動體內外各種積極因素,根據病情的動態變化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中醫藥學不僅注重疾病的治療,而且更加注重日常保健和疾病預防;不僅主張針對疾病原因的治療,而且注重調動人體潛在的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這些先進的醫學思想觀念,是中華文明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當在建設現代文明的進程中,努力予以發揚光大。
弘揚中華醫藥文化,對于倡導人類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提高人類身心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中華醫藥文化將“修身”和“養性”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更加重視“養性”對于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主張節制嗜欲,倡導節儉質樸,反對貪婪奢華,強調道德修養和性情陶冶。這種對健康人生態度和合理生活方式的追求,對現代解決心理衛生問題,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極具參考意義和借鑒價值。
中華醫藥文化特別重視醫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古代醫家高尚的醫德在民眾心中樹立了不朽的豐碑。三國時董奉行醫只求病人植杏為酬的事跡,千百年來傳為“虎守杏林”的佳話。我國多處藥王廟供奉的醫界先賢,如祖國大陸供奉的孫思邈、李時珍,臺灣供奉的保生大帝,香港供奉的黃大仙等,都是生前大慈隱惻、治病救人、具有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的“大醫”,各地藥王廟宇的遺存,寄托著廣大民眾無盡的感念和追思。中華醫藥文化倡導的高尚醫德醫風,在當今社會更有大力倡導的必要,所有醫務工作者都有責任和義務弘揚行業傳統職業道德,恪盡職守,嚴格自律。
《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專門列為10條意見之一,指出:“將中醫藥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推進中醫藥機構文化建設,弘揚行業傳統職業道德。開展中醫藥科學文化普及教育,加強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加強中醫藥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打造中醫藥文化品牌。加強輿論引導,營造全社會尊重、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和關心、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這些高屋建瓴的意見,對中華醫藥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復興與傳播,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中華醫藥文化周”大型系列活動中,主辦方將舉行高峰論壇,深入研討中華醫藥文化的深邃內涵及重要元素;舉辦中華醫藥文化產業博覽會,生動展示并大力推廣中華醫藥文化的具體成果;廣泛征集并認真研究中華醫藥文化的歷史資料,使中華醫藥文化的優秀傳統得以傳承和發揚。隨著“中華醫藥文化周”大型系列活動的深入開展,中華醫藥文化蘊涵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必將在國內和海外華人、國際友人中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普及,從而為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騰飛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程莘農、陳可冀、李連達、陳香美、吳咸中,國醫大師陸廣莘、賀普仁,著名醫學專家王琦、陳武山)
更多中華醫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華醫藥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