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旬以來,由于中國采取的流動性收縮政策、預期美國刺激政策退出的逐步實施和美元持續性反彈,大宗商品和股票市場出現大幅下跌。筆者認為,在全球特別是南美大豆豐產的壓力下,后期油脂將繼續弱勢震蕩。
外圍因素對商品利空
中國4季度GDP環比達到10%,全年增速高達8.7%,顯示經濟增長強勁。但是,12月份CPI同比上漲1.9%,PPI由上月的負值轉正為1.7%,市場關注的焦點也轉移到對于未來通脹的擔憂上。未來隨著通脹水平的增加導致的實際利率變為負值,加息預期將越來越強烈,這將會壓制國內商品價格。
比較而言,由于失業率高企、產量大量過剩和信貸萎縮使得通脹預期溫和,美國仍舊維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對于政策退出保持較為謹慎的態度。但總的來說,隨著政策退出的逐步實施,商品的貨幣屬性正在減弱,商品下跌的可能性增大。
此外,由于希臘財政赤字相當于歐盟規定的占GDP總額3%的上限四倍還多,促使各大信用評級服務機構下調了該公司的主權信用評級,并且該國的財政危機可能蔓延至歐元區其他國家,這使得貨幣避險需求強烈,促使美元持續反彈,對商品市場造成一定壓力。
大豆豐產壓制油脂
從基本面來看,全球大豆特別是南美大豆豐產,使得油脂上漲壓力較大。從1月12日公布的供需報告來看,全球大豆產量調高至2.534億噸,較去年產量增加4252萬噸,增長幅度為20%,其中美國大豆產量調高至9147萬噸,較去年增加1072萬噸,高于12月預測的9030萬噸;巴西大豆產量調高至6500萬噸,較去年增加800萬噸,高于12月預測的6300萬噸。阿根廷大豆產量調高至5300萬噸,較去年增加2100萬噸,與早先預測持平。隨著南美大豆的上市,全球需求逐步從美豆市場轉移至南美市場,將打壓美豆價格,進而抑制豆油價格。
上漲希望猶存
雖然存在上述利空因素,但油脂回升的動力猶存。
由于國內最低價收儲政策,農民惜售心理強烈,使得國產大豆和油菜籽價格維持高位水平,受下游產品價格持續走低的影響,油廠壓榨利潤不斷下降。以大豆為例,按照目前的現貨水平計算,國產大豆壓榨每噸已經出現68-263元的虧損,進口大豆壓榨利潤則在-30到16元之間,大部分油廠壓榨已處于虧損狀況,進而導致油廠開工不足,而春節期間為油脂的消費旺季,油廠停機挺油的心理強烈。
此外,棕櫚油市場出現新的利多因素。馬來西亞最大棕櫚油主產省沙巴州持續的降雨令棕櫚油果收割放緩,產量大幅下降了17%。行業機構預計,馬來西亞1月棕櫚油產量將較12月下降14%。船運機構ITS預計,馬來西亞在1月1日-25日期間出口了121萬噸棕櫚油,比上月增長了21%,達到121萬噸,高于市場預計的18%。在產量減少以及出口增加的預期下,市場普遍認為,1月底馬來西亞棕櫚油庫存將從去年12月末的224萬噸下降至210萬噸,產量的下滑和出口的增加使得棕櫚油庫存壓力減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可能支撐油脂產品的價格。
更多油脂行業研究分析,詳見《油脂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