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宏觀調控的核心在于,更加積極穩妥地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國際金融危機并未結束,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復蘇進程艱難曲折,甚至有反復的可能。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輸入性通貨膨脹加劇。復雜的形勢以及調控的目標,決定了我們宏觀經濟政策必須積極穩健、審慎靈活,必須增強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
當前,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互聯的特征明顯。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既有國內的因素,也有國際輸入的因素。出口的穩定性,既取決于中國制造的競爭力,也取決于世界市場的發展狀況。貨幣之間匯率的任何變動,都可能對國內產業產生重大影響。2025年,世界經濟走勢具有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不同國家將會采取何種進一步的經濟對策尚難預料,這些變數都不可避免波及到國內經濟。
經過近五年的艱苦奮斗,我們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經過近兩年實施一攬子刺激經濟計劃,我們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在危機中實現了難能可貴的新發展。這些成就為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奠定了良好基礎。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多。國內通脹壓力逐步加大。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嚴重,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增強,結構調整任務艱巨。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需要加快解決。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相互影響,長期問題和短期問題相互交織,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問題相互疊加。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們面臨著極其復雜的形勢,這對做好宏觀調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此同時,我們既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維護就業的持續增長,又要平抑物價,穩定經濟大局,減少對群眾生活的沖擊,還要調整結構,促進經濟上水平,這些多重目標之間也是相互關聯的。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動,都可能影響到另一個因素。
面對這些新情況,要求我們必須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要加強科學研判和統籌安排,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成果,實現促增長、穩物價、調結構的目的,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大政方針已定,關鍵在于落實。只要我們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國內外形勢的科學判斷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上來,就一定能夠在推動科學發展的實踐中取得新進步,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中實現新跨越,為實現“十二五”規劃打下堅實基礎,讓億萬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外界特別關注的是,2025年貨幣政策由“適度寬松”轉向“穩健”,回歸到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的狀態。財政政策仍然堅持積極的取向。貨幣政策重在調總量,財政政策重在調結構。為了緩解通脹壓力、防范金融風險,需要管好流動性,讓貨幣政策向常態回歸;為了促進經濟平穩增長,解決結構性失衡問題,需要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這種積極穩健的調控搭配本身具有極強的針對性。
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都體現出針對不同領域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鮮明特點,都面臨著優化結構的任務。財政政策對農業、節能減排、改善民生等領域支持力度明顯加強,對于一般性支出下決心壓縮,尤其強調了加強地方政府債務性管理,防止借“十二五”時期開局盲目鋪攤子、上項目。貨幣政策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中小企業。這種調控加強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抑制不合理的需求,在促發展中調結構,在調結構中促發展,針對性更強,因而更穩妥、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