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茵陳五苓散--《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處方五苓散1兩,茵陳半兩,車前子1錢,木通1錢半,柴胡1錢半。
功能主治傷寒溫濕熱病,汗下太早,濕熱未除,以致遍身發黃,小便赤黑,煩渴發熱。
用法用量上分2服。用水1鐘半,燈草50莖煎服,連進數服。小便清利而愈。酒后,加干葛2錢。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中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一、葉子區別
茵陳蒿的葉子很柔軟而且皺縮,把它的葉子展平后葉片呈1到3回羽狀分裂,葉子長1到3厘米,寬大約1厘米,小裂片呈線形、卵形或是倒披針形,全緣。
青蒿的葉子互生,葉子兩面青綠色或是淡綠色,莖中部的葉子呈羽狀分裂,有線形的小裂片,裂片呈長圓形,基部呈楔形,先端尖銳,具有小鋸齒。
二、花朵區別
茵陳蒿頭狀花序,呈卵球形或近球形,花朵多數,直徑在1.5到2毫米。
青蒿長有頭狀花序,呈半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徑3.5到4毫米,花序下垂,開出的花朵淡**。
三、功效區別
中藥青蒿之正品,中藥青蒿,為菊科植物青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花蕾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曬干。清熱解暑,除蒸,截瘧。用于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
青蒿是一種廉價的抗瘧疾藥。青蒿莖圓柱形,上部分枝,長30至80厘米,直徑0.2至0.6厘米;表面黃綠色或棕**,具縱棱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卷縮易碎,完整者呈三回羽狀深裂,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面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有清涼感。以色綠,葉多,香氣濃者為佳。
茵陳蒿別稱茵陳蒿(本草衍義)因塵、因陳、茵陳、茵陳蒿、綿茵陳(神農本草經等),白茵陳(中藥志),日本茵陳(俗稱),家茵陳(湖北),絨蒿(廣西),臭蒿、安呂草(江蘇)為菊科、蒿屬植物。早春采收幼苗,為菊科、蒿屬植物,茵陳蒿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茵陳蒿的嫩苗。早春采收幼苗,除去老莖及雜質曬干。
擴展資料:
把青蒿和茵陳蒿當作一味藥物,認為“茵陳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陽生發之氣”。然而茵陳蒿和青蒿確實不是一味藥物,茵陳蒿是多年生的,青蒿是一年生的。連張錫純這樣的先哲都誤認為二者是一物,說明它們的功用應該是很相近的。
總的來說,都是味苦寒涼,氣味芳香,得少陽之氣,能夠生發。分開來說茵陳蒿主要治黃疸,青蒿主要清熱。
我們可以從這兩種植物生命周期的不同來探討其藥性的不同。青蒿是一年生植物,從一粒種子白手起家,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掙來的,因此它里面既有生發的陽氣,又有積攢的陰氣;茵陳蒿就不同了,古人說它是因陳,盧之頤說“因者,仍也,托也;陳者,故也,有也”,陳是它往年的舊根,它每年春天都是在這個陳根上發出來新芽,可見它不是白手起家,而是仗著祖上的基業,就好象剛開始做生意就有很多本錢,自己光有開拓性就行了,不象青蒿那么注意積攢陰氣。
但要注意,茵陳蒿的本錢在哪呢?在老根上,我們用藥時是去掉老根的,只用嫩芽。這就等于把它的陰氣都扔掉了,只留下它的生發之氣。
我們也可以這樣來理解,事物總是陰陽的平衡體,青蒿中的陰與陽是平衡的,茵陳蒿中的陰陽也是平衡的,但茵陳蒿中陰陽分布的部位卻不均勻,它的陰氣主要存儲在老根里,嫩芽以陽氣為主,這樣一來茵陳蒿明顯不如青蒿含有的陰氣多,因此造就了它們的主治方向不同。
青蒿含陰氣多,又能芳香外達,也就善清骨蒸勞熱。《神農本草經》記載它主“留熱在骨節間”。骨蒸一般是由于陰血虛少,陽氣又陷入陰分進行煎熬,使人感覺著熱從里面發出來,治療如果單純升提陽氣,用一些陽藥,可能對陰血更加傷害;如果單純滋陰,陽氣陷在里面出不來,將來還會消耗陰血,所以必須尋找既能滋陰又能散邪的藥物,青蒿無疑是非常適合的。
《本草新編》:“青蒿,專解骨蒸勞熱,尤能泄暑熱之火,泄火熱而不耗氣血?因其體既輕,而性兼補陰?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而沙參、地骨皮只能涼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著名的青蒿鱉甲湯就是治療“治療溫病夜熱早涼 熱退無汗熱自陰來者”,吳鞠通本人說是從小柴胡湯變化來的,用青蒿來代替柴胡引邪外出(可能是擔心柴胡傷陰)。
因為青蒿含陰氣較足,和茵陳蒿比起來就偏于血分,所以又常被用來涼血止血。總之青蒿是散熱而不傷陰。
參考資料:
太平洋時尚網
你認識中藥柴胡嗎?那么你想知道是什么嗎?下面我給你詳細的介紹,一起來了解吧!
是什么?
1.治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嗽: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小柴胡湯***
2.治傷寒初覺發熱,頭疼腳痛:柴胡***去苗***半兩,黃芩***去黑心***、荊芥穗各一分。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一棗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入生地汁一合,白蜜半匙,更煎三五沸,熱服。***《圣濟總錄》解毒湯***
3.治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痛,痎瘧初起:柴胡5-15克,防風5克,陳皮7.5克,芍藥10克,甘草5克,生姜3-5片。水一鐘半,煎七八分。熱服。***《景岳全書》正柴胡飲***
4.傷寒壯熱,頭痛體疼,口干煩渴:石膏、黃芩、甘草、赤芍藥、葛根各50克,麻黃***去節***、柴胡***去苗***各25克。上搗羅為散。三歲小兒每服5克,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蔥白三寸,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濾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汗出為效。量兒大小加減。***《局方》柴胡散***
5.治傷寒日數過多,心中氣悶,或發疼痛,狂言不定,煩躁不得睡,大小便不通:柴胡***去苗***50克,大黃50克,樸硝50克,甘草25克,枳殼50克***去穰***。上五味為末。每服15克,水三盞,煎至六分。溫服,一日只二服,不可多服。候大小便通,即自然汗出。***《博濟方》柴胡散***
6、治妊婦寒熱頭痛,不欲食,脅下痛,嘔逆痰氣;及產后傷風,熱入胞宮,寒熱如瘧,并經水適來適斷;病后勞復,余熱不解:柴胡50克,黃芩、人參、甘草 ***炙***各0.75克。上銼如麻豆大。每服25克,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類證活人書》黃龍湯***

7.治肺瘧,煩熱嘔逆:知母50克,柴胡100克***去苗***,人參50克***去蘆頭***,甘草25克***炙微赤,銼***,麥門冬50克***去心***,杏仁50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20克,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
8.治瘧疾,寒多熱少,腹脹:柴胡、半夏、厚樸、陳皮各10克。水二碗,煎八分。不拘時候服。***《本草匯言》***
9.治脅肋疼痛,寒熱往來:柴胡10克,川芎、枳殼 ***麩炒***、芍藥各7.5克,甘草***炙***2.5克,香附7.5克。水一鐘半,煎八分。食前服。***《景岳全書》柴胡疏肝散***
10.治黃疸:柴胡50克***去苗***,甘草0.5克。上都細銼作一劑,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絞去滓。任意時時服,一日盡。***《孫尚藥方》***
11.治肝黃,面色青,四肢拘急,口舌干燥,言語蹇澀,爪甲青色:柴胡50克***去苗***,甘草25克***炙微赤,銼***,決明子25克,車前子25克,羚羊角屑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15克,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柴胡散***。
12.治勞黃,四肢無力,骨節煩疼,或時吐逆,不能下食,鼻中干燥,身熱疼悶,漸覺羸瘦,寒熱不定:柴胡50克***去苗***,茵陳25克,犀角25克,麥門冬50克去心***,鱉甲100克***涂醋炙微黃,去裙襴***,甘草25克***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柴胡散***
13.治積熱下痢不止:柴胡、黃芩各四錢。水煎服。***《圣惠方》***
14.治肝郁氣滯、脾胃溼熱、便結府實型胰腺炎:柴胡15g,黃芩、胡連、木香、延胡索各10g,杭芍15g,生大黃15g***后下***,芒硝10g***沖服***。水煎服,每日1劑,重者2劑。***《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外科急腹癥》清胰湯I號***
15、治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其兼證或寒熱往來,或咽干作渴,或滿悶怔忡,或神昏健忘,種種病狀,誠難悉數。其脈象沉遲微弱,關前尤甚;其劇者,或六脈不全,或參伍不調:生箭芪六錢,知母15克,柴胡7.5克,桔梗7.5克,升麻5克。煎服。***《衷中參西錄》升陷湯***
16.治眼暴赤腫痛:柴胡、蒼術、甘草等分。上為末。白水煎;如頭痛壯熱,則用生姜、蔥煎***服***。***《朱氏集驗方》柴胡散***
17.治眼赤痛微腫,眥赤爛多:柴胡***去苗***、蕤仁 ***去皮,研***、黃連***去須***、升麻各50克。上四味,粗搗篩。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濾去滓,微熱淋洗,如冷再暖,洗三兩遍。***《圣濟總錄》柴胡洗眼湯***
18.治耳聾不聞雷聲:柴胡50克,香附50克,川芎50克。為末。早晚開水沖服15克。***《醫林改錯》通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