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管是從能源安全角度考慮,還是為了降低汽車排放二氧化碳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日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紛紛出臺了各種扶持政策,特別是自2008年的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各國政府更是投入巨額資金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消費進行補貼。
縱觀中外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不論是中國還是各發達國家,都在技術研發和消費兩個環節進行了巨額的投入。新能源汽車目前的價格大大高于傳統汽車,而它在使用環節的優勢又得不到突出。因此,要想獲得與傳統汽車相等或是超過傳統汽車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研發的投入以從根本上改進其性能,擴大規模經濟以最終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還要加大持汽車電池技術等的研發和配件產業的發展。日本政府則對個人消費者購買包括混合動力車在內的環保車減免車輛購置稅和重量稅,對于購買電動汽車的消費者給予與同級傳統車差價50%的優惠補貼。
此外,中國政府也加大了政府及公共部門對新能源汽車的采購力度,如2008 中國政府采購了500 多輛新能源汽車在奧運會期間投入使用; 2009 年2月,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共同啟動了“十城千輛”電動汽車示范應用工程,決定在3 年內,每年增加10 個城市,每個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務、市政、郵政等領域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范運行。而國外方面,歐洲議會更是在2008年10月22日通過一項有關鼓勵清潔節能汽車發展的立法議案,該議案要求公共部門、公營企業及從事公共客運服務的企業今后采購車輛時必須符合清潔節能指標。美國政府于2005年設立了聯邦政府車隊購車專項款,專門用于購買電動汽車;2009年4月,奧巴馬政府簽署經濟刺激計劃,確定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作為刺激經濟和拯救汽車業的一張王牌,作為示范帶動,美國政府采購了該國三大汽車廠商制造的1.76萬輛新能源汽車。
而在基礎設施投入上,中國及世界各國都在相關基礎設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以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當然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由于政府支持方向的不同,以及技術上的限制以及出于對能源消耗的考慮,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多頭并舉的,即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同時發展;而國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一般是重點發展一種類型的新能源車,如歐洲重點發展的是生物能源汽車,日本重點發展的是混合動力汽車,美國重點發展的是燃料電池汽車。

由于我國還處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初步階段,當然在政策方面會有所不足。對消費者的引導手段比較單一,主要是給購車者財政補貼,其他手段幾乎沒有。而在美國,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除了可以享受大額的財政補貼外,還可以享受抵稅的優惠。在歐洲,除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外,其對消費者的引導還包括一種以CO2排放量為標準的獎罰政策。
結合國外的新能源汽車政策,可為我國下一步新能源政策的發展統供參考經驗。在對技術研發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需不斷加大,不僅要注重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的研發,同時也要兼顧零部件企業及基礎設施的建設,且政府刺激新能源汽車企業以及消費者的扶植政策需要多樣復合化,只有有了合理良好的政策支持,才能使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