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國鋼鐵行業現狀分析:“痛并堅持”是主流:近年來鋼鐵行業效益不佳,企業兼并重組意愿下降。產能依然過剩,企業效益兩極分化。出口產品大幅增加,引發貿易摩擦沖突加劇。隨著鋼
近年來鋼鐵行業效益不佳,企業兼并重組意愿下降。產能依然過剩,企業效益兩極分化。出口產品大幅增加,引發貿易摩擦沖突加劇。隨著鋼鐵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鋼鐵生產企業間并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鋼鐵生產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下面是我國2025年鋼鐵行業現狀分析:

行業現狀:“痛,并堅持”是主流
說這句話,是一位有著10多年鋼貿從業經歷的企業負責人。因為在2025年首次忍受了虧損的痛,深切地感受到“痛著”的煎熬,故又激發了“奮斗著”的斗志。正因為如此,“痛著,并奮斗著”絕不是一句空喊的口號,而是代表了鋼貿行業持續發展的主流方向。一些企業“奮斗著”,既有對現實的冷靜思考,又有具體的行動標的和落實計劃。
就以說這句話的老板為例,從2025年見諸報端的消息來看,就有正在進行中的兩大舉措:一是融通10億資金,協助一個鋼廠搭建年銷售量500萬噸以上的鋼材交易平臺;二是抓好線下交易中心建設,并圍繞交易中心開發商務、旅游、體檢等多元經營。
痛則思變。依托自己的優勢資源,減少企業不必要的消耗,對自身業務做出相應的調整,這或許是目前鋼貿行業幸存企業管理者的主流思維模式。
順勢,隨波逐流
鋼價長期倒掛,導致鋼廠代理商盈利空間不斷縮小,并開始陷入虧損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代理商開始重新審視他們的經營模式。放棄庫存,在眼下看來不失為明智之舉。根據市場的變化,對自己的經營策略做出相應的調整,正是這類企業活下去的關鍵所在。例如,由原來的“做庫存”到現在的“搬磚頭”,盡管舍了“面”,但卻得了“里”。
為了減少開支,一些企業還實行瘦身策略。在經營上,收縮攤子、縮小辦公場地、精簡員工等,恪守“千做萬做,蝕本生意不做”的原則,只要有蠅頭小利就做一點。其中,有一些非理性的做法,甚至辭退了所有員工,把企業牌匾塞進了閣樓,憑借一臺電腦在家里孤軍作戰。
拼了,賭互聯網
這部分鋼貿企業為數不多,動靜卻鬧得不小。
雖然鋼鐵電商交易平臺,沒有一家是贏利的,但并不說明搞電商平臺不是不能賺到錢的,要賺就賺大錢。如,有一家早年搞鋼鐵信息咨詢的電商平臺,不僅賺到了錢,還成為了上市公司,一夜之際造就數位億萬富翁、成百個千萬、百萬級的有錢人。盡管在2025年經營業績出現下滑,但其股票成為創新版塊里的寵兒,股價炒到三位數的高價股。這一個案,成為行業低谷時掀動電商熱強有力的推手。
說到底,互聯網僅僅是,也只能是一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技術。就是在實現智能化的將來,能幫助到人的方方面面,但最終還是為人服務的。在眾多電商平臺中,有些從其它行業的“空降兵”,可謂是賭互聯網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業內沒有積累,在平臺上往往整合不到有效資源,即或是掛出來的資源價格也是從其它網站上抄摘下來的。因此,這樣的平臺從開張第一天起,就想好好地賭一把。可是,市場有一條鐵律,燒錢的企業命不長。與其去賭小概率的上市,不如沉下心來做好自己,起碼讓平臺不燒錢,靠經營養活自己。
休整,以后再說
沒有多久,這些曾經說過“再也不干了”的人群出現了分化。一部分人決定重返上海,尋覓機會再創業;較多的另一部分人則愿意留在老家,已經或正在謀求跨行業發展。前者重返上海的,出現三種狀況:一以打工作為再創業的過渡,二面對多樣誘惑正在作出選擇,三已經試水再創業并初戰告捷。留在老家的另一部分人,多在提供綠色環保食品上抓到了再創業的抓手,有的干起了養殖業,有的銷起了農副產品,還有的還辦起了現代化農莊……據說,已經有跌倒以后再爬起來的鋼貿老板,準備攜帶著在再創業業中形成系列的綠色食品重返上海,爭取在哪里趴下就在哪里爬起來。
未來:借勢用力,全面發展
行業目前仍處于低谷,切沒有絲毫好轉跡象:行情依然低迷,生意依然難做,前景依然模糊。在此背景下,國家繪制了“中國制造2025”藍圖,為鋼貿行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而實施“中國制造2025”藍圖的途徑和方法,便是“互聯網+”行動計劃。
這意味著,整個鋼鐵產業鏈在未來10年中將實現“四大轉變”:一由要素驅動向創新轉變,二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三由粗放型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四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四大轉變”的最終目的,就是以體現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制造為主線,讓中國制造成為享譽全球的中國智造。更多行業相關信息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年鑄鋼鐵行業市場競爭力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