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儲能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國新型儲能產業快速發展,截至2025年底,全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已達73.8GW,約為“十三五”末的20倍。這一數據彰顯了儲能技術在能源轉型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行業快速擴張的同時,儲能電站的調用率低、利用率不足以及回報周期長等問題日益凸顯。如何進一步完善儲能市場參與機制,提升新型儲能的市場化運用水平,成為行業關注的重點。
一、儲能市場發展現狀與面臨的挑戰
“十四五”期間,我國新型儲能產業實現了跨越式增長。與此同時,儲能電站被允許作為獨立主體參與各類電力市場,電能量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的改革持續深化,現貨市場試點省份也陸續轉入正式運行階段。相關政策的支持為儲能行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盡管如此,與抽水蓄能相比,新型儲能在政策支持和市場化運用方面仍存在差距。具體來看,國內新型儲能面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電能量市場電價浮動區間較窄,無法真實反映市場需求。這使得儲能電站的盈利空間受到限制。
二是輔助服務費用分攤機制尚未完全打通,新型儲能在電力系統中承擔的角色仍然被視作“成本項”,難以獲得公平的收益回報。
三是新型儲能容量電價實施細則尚未出臺,部分項目在實際運營中難以獲得應有的補償,影響了投資積極性。
四是部分儲能電站并網運行后出現質量和安全問題,如壽命縮短、容量下降等現象,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調度運用效果。
二、提升新型儲能市場化運用水平的建議
為解決上述問題,進一步推動新型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從市場機制和安全保障兩個方面入手,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首先,在完善市場機制方面:
一是擴大電能量市場價格浮動區間。通過合理調整電價波動范圍,充分反映市場需求變化,為儲能電站創造更大的盈利空間。
二是優化輔助服務費用分攤機制。明確新型儲能在電網調節中的角色定位,建立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保障其在電力系統中發揮應有的價值。
三是盡快出臺新型儲能容量電價實施細則。為項目投資方提供清晰的政策指引,穩定市場預期,激發社會資本參與儲能項目的積極性。
其次,在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方面:

一是加強儲能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動電池材料、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提高儲能系統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
二是完善儲能電站的運行監測體系。通過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安全規范,確保儲能項目在全生命周期內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三、結語
新型儲能作為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撐技術,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市場化運用水平的提升仍需各方共同努力。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和加強安全保障,可以有效解決當前面臨的挑戰,推動我國儲能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展望未來,隨著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和技術水平持續進步,新型儲能在能源轉型中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堅實保障。
更多儲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儲能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