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十大名校排名名單如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東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高麗大學,下面請看榜單詳細內容。
1: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位于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創辦于1898年,是國家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搖籃、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知識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國際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窗口,位列“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北大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將北大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了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查看詳細
2: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位于香港特別行政區中西區薄扶林道,創辦于1911年,是中國香港的一所國際化公立研究型大學,有亞洲“常春藤”之稱;也是全球第一個界定出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病原體的科研單位。香港大學下設10個專業學院,另有研究學院、專業進修學院等數十個獨立機構。港大始終采用英語教學,其學術研究多可與歐美無縫對接、良性互動,以醫學、商科、政法等領域見長的香港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界一面獨特的旗幟,享譽亞洲乃至世界。查看詳細
3: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簡稱“清華”,始建于1911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學校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2011計劃”、“珠峰計劃”、“111計劃”,為九校聯盟、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查看詳細

4:
東京大學
東京大學創建于1877年,位于日本東京都文京區,為日本國立綜合大學,屬于日本9所指定國立大學之一,是日本文部科學省“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A類頂尖名校,也是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全球大學校長論壇、學術研究懇談會、卓越研究生院計劃、領先研究生院計劃、日瑞Mirai項目等組織成員。作為日本最高學術殿堂和七所舊帝國大學之首,東大在全球都享有極高的聲譽。查看詳細
5:
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創辦于1905年,是一所公立綜合類研究型大學,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級頂尖大學,也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全球大學校長論壇、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Universitas 21、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等高校聯盟的成員。國大共有17所學院,分布在新加坡肯特崗、武吉知馬和歐南3大校區,提供跨學科跨院系的廣泛課程,在全球設有12所海外學院。查看詳細
6:
南洋理工大學
南洋理工大學創辦于1981年,是一所位于新加坡的世界著名公立綜合類研究型大學,也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全球大學校長論壇、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成員,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學術聯盟創始成員、AACSB認證成員、國際事務專業學院協會成員。南大作為新加坡的一所科研密集型大學,在納米材料、生物材料、功能性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許多領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為工科和商科并重的綜合性大學。查看詳細
7: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簡稱“浙大”,創立于1897年,是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211工程”、“985工程”。學校入選“珠峰計劃”、“強基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曾培養出厲綏之、束星北、李政道等杰出校友。查看詳細
8:
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創辦于1905年,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醫科大學前身是1927年創辦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2000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并。復旦大學建有上海數學中心、上海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等基地,其中中國研究院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首批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大學智庫論壇”秘書處落戶復旦,入選首批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培育高校。查看詳細
9: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于1963年,是一所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以書院制、中英兼重和多元文化為特色,現有文學、商學、教育、工程、法律、醫學、理學及社會科學八個學院,共有60個學系和32個主要研究所,提供過百項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涵蓋面極為廣泛。港中大還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世界大學聯盟、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成員,AACSB認證成員,香港互聯網交換中心所在地。查看詳細
10:
高麗大學
高麗大學創辦于1905年,是韓國私立研究型綜合大學,與首爾大學和延世大學并稱為韓國大學的一片天(S.K.Y.)。高麗大學設有兩大校區,分別為安巖校區和世宗校區,有17個學院以及下屬83個系,還有35個研究學會,活躍于各個研究領域。高麗大依據韓國特色,發展和繼承國際化、信息化等未來志向性目標,注重努力于國際性的學問交流,為本國和全世界培養了無數優秀畢業生。查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