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骨牛排是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特產的牛的T骨牛排,以柔嫩多汁的口感著稱,聞名海內外,但一定不能超過三分熟。據了解,t骨牛排一般位于牛的上腰部,是一塊由脊肉、脊骨和里脊肉等構成的大塊牛排。那t骨牛排怎么做好吃?牛排可煎可烤,但想要內部嫩滑,并且肉香撲鼻,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制作溫度分為兩段,先煎炸出牛排外表飄香,再慢火煎熟牛肉內部
基本介紹
T骨牛排(T-bone steak)一般位于牛的上腰部,是一塊由脊肉、脊骨和里脊肉等構成的大塊牛排。美式T骨牛排(porterhouse steak)形狀同T骨牛排,但較T骨牛排大些,一般厚3厘米左右,重450克左右。
T骨牛排一般厚2厘米左右,重約300克,小點的200克,厚度1.7厘米。
其加工方法是:首先包裝袋和多余的脂肪,脂肪要保留一點增加香味,然后按規定的厚度和重量切開外脊肉和里脊肉,最后用鋸將脊骨鋸斷成厚片狀即可。
菜品特色
T骨牛排(T-bonesteak)是牛背上的脊骨肉,牛排排部位的不同分好多種,做法跟其他牛排一樣,也可以要半熟的,T骨牛排因為骨頭點的份量很多,所以一般如果看到菜單上標著450克或500克,不要害怕,因為去掉骨頭后,肉的重量就跟其他牛排的普通份是差不多的。
歐洲中世紀時,豬肉及羊肉是平民百姓的食用肉,牛肉則是王公貴族們的高級肉品,尊貴的牛肉被他們搭配上了當時也是享有尊貴身份的胡椒及香辛料一起烹調,并在特殊場合中供應,以彰顯主人的尊貴身份。
牛排,或稱牛扒,是塊狀的牛肉,是西餐中最常見的食物之一。牛排的烹調方法以煎和燒烤為主。
清末小說中已出現「牛排」、「豬排」等西菜菜名,可能是因形似上海「大排」(豬丁骨),故名「排」。
制作方法
牛排是西方傳統飲食,國內做牛排要明白中西差異,最大的不同就是由于中西方食用牛的品種不同而導致的肉質有根本上的區別。用國內的牛肉做牛排不能參照歐美的做法,主要就是因為歐美做牛排所用的牛肉是專門的品種,非常細嫩,不經過前期處理就能十分軟嫩。
網上流傳的牛排做法大都有著根本的錯誤,因為不光忽略了肉質的不同,而且對于牛排處理的原理也是一知半解,以下列出牛排烹飪的原理和簡易做法,供大家參考。
牛排可煎可烤,但想要內部嫩滑,并且肉香撲鼻,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制作溫度分為兩段。
以煎為例,牛排第一次下鍋煎炸一定要大火高溫,這時牛肉表面一層肉脫水變硬,發生美拉德反應,顏色變為深褐色,并且散發出煎炸的香味,在牛肉變焦之前翻一面,將另一面也煎成深褐色。這一階段是為了制作出牛排的風味。
第二階段就是讓內部成熟,而盡量讓之前變硬外部的溫度不要過高,導致肉的表里溫差相差過大。
此時有兩種方法,一個是用原鍋改成小火繼續煎炸,但是需要勤翻面,1分鐘左右1次,讓熱力緩慢的進入牛肉內部。二是用放入烤箱低溫烤制,這樣熱力從四面八方穩定的加熱肉品(此法屬于餐廳做法)。這個階段可以讓肉品內部溫度變高,滲出肉汁。
食用須知
牛排煎烤的時間根據牛肉的面積高度、烹飪器具、灶具火力大小的不同有相應的變化,其他人的標準不能直接照搬,最可靠的還是需要自己去試試。
至于軟嫩,如果肉質本身不行的話還需要腌制,用酸性液體(酸奶,醋),鹽水,或者嫩肉粉都可以讓肉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