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低碳概念的逐步深化,關于新能源的話題往往格外引人關注。與以往不同的是,新能源產業被陷入了沸沸揚揚的“產能過剩門”。
先是8月26日,工信部、發改委在其《2025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中指出,太陽能、風能等新興產業重復建設、無序上馬的問題非常嚴重,并于9月29日將風電設備、多晶硅與部分傳統制造產業一同列為“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對象。而科技部在近期完成的一份內部報告中,則對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說法表示了質疑,認為“產能過?!钡呐袛嘤惺Ч省?/P>
國家級政府部門之間不一致的說法,無疑使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前景布滿了迷霧。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現狀,存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呢?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何世紅認為,新能源產業并非產能過剩,而是“水土不服”。
何世紅說,在中國的能源消費量構成中,風電、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所占份額不足2%。以風電為例,中國風能資源非常豐富,初步估算可開發裝機達10億千瓦,有條件成為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力能源,但目前風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還不到0.5%,這個領域的市場開發仍有很大空間。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也有類似看法:新能源在全社會的用量微乎其微,談不上過剩。李俊峰進一步強調,這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目前的“過?!敝饕獮榻Y構性過剩,問題出在產業鏈的個別環節,不應全盤否定整個行業的發展和前景。
有專家指出,按照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來看,一個產業過剩的標志應該是投資該產業無法獲得利潤,在發生虧損之后部分企業被迫退出來達到供需平衡。顯然,我國的新能源產業并沒有處于這種狀況。
而在何世紅看來,現在爭議是否產能過剩為時過早,況且即便過剩也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適當的產能過剩有助于加強行業競爭,推動技術進步。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如何讓新能源與能源消費接軌的問題。何世紅說,目前我國新能源的生產環節與應用環節根本就不夠匹配,產能過剩只是表面現象,深層原因是“水土不服”。
中國電力科學院的副總工程師白曉民的觀點正好印證了這一說法。白曉民認為,產能是否過剩并不是問題的關鍵,無論產能多少,若不能解決新能源并網發電的問題,都沒有任何意義。
事實也是如此。目前,電網瓶頸成為新能源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我國的風資源集中西北、華北和東北這“三北”地區,很多地方經濟不發達,處于主干電網的末端。另外,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具有間歇性、隨機性的特點,不具備傳統水電、火電的可控性、穩定性,因此在接入現行電網時遇到了不少困難。另外,價格偏高也是制約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另一個原因。因此在內蒙古、甘肅局部地區,由于不能及時上網發電,出現了風機建成后“曬太陽”的現象。
何世紅認為,政府職能部門應該更多地把目光放在加快電網建設速度、提高電網覆蓋面、發展智能電網及儲能技術,為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創造條件上來。
據報道,國家能源局和有關部門正在完善風電發展的政策,加強對電網規劃的引導,制訂設備制造準入標準,建設檢測認證體系和試驗場,有針對性地解決并網、運行、管理等制約風電發展的問題,促進整個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風電是目前技術最為成熟、最具規模開發條件的新能源發電方式。在當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風電發展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在一些國家,特別是歐洲的丹麥、德國、西班牙,風電已經成為電力主要組成部分。截至2025年底中國已安裝風電機組11638臺,總裝機容量1217萬千瓦。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到2025年中國風電裝機很可能達到1.5億千瓦。按此測算,可帶動1.5萬億元的投資,每年產生的3000多億千瓦時的清潔電力,可節能1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2億多噸。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我們在政策和技術方面有所突破,不再“被過?!钡男履茉串a能,或可乘“風”前行。
更多新能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新能源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