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春,萬木復蘇。看著一壟壟改造的茶園中的茶樹吐露出鮮嫩的新?,建始縣高坪鎮的茶農們笑了。時下在該鎮,人人談茶,家家種茶,走到哪里都可聞到茶香。八角茶,一個曾讓該鎮茶農做夢都能笑出聲來的品牌,卻未能給茶農帶來富裕;如今,該鎮黨委、政府是如何重拾“八角”品牌,托起茶農致富夢的?
有品牌無效益成“傷心茶”
“可惜啊!可惜啊!連續三年獲得全州名優茶炒青系列第一名,還曾獲得省優質炒青茶稱號八角茶,可就是沒能給當地老百姓帶來效益,最后成了‘傷心茶’。”提起當年的八角茶,現以技術入股供職于高坪鎮天香源茶葉專業合作社、曾是我州24名中級制茶師之一、當年就業縣特產局并負責主抓八角茶生產和制作的黃治州連發感慨。末了,黃師傅帶我們來到集鎮附近的桑園壩村,指著村辦茶廠保留下來的200畝老茶園說:“1994年以來連續獲獎的茶葉就是在這茶山頂上由他親自采摘并制作而成的。”
“八角茶盛產于桑園壩、八角、赤沙地等村一帶,這里屬紫砂土質,氣候特別適宜,是難得發展茶葉的理想之地。”談起發展八角茶,黃師傅一臉喜悅。從他口中得知,八角茶始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發展頂峰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面積最多時達1萬多畝。如此大的規模,加上連續三年獲獎,按理應該為廣大茶農帶來效益。但由于加工粗放,幾乎是一家一戶手工制作,這讓茶農做夢都能笑出聲來的品牌沒能鼓起茶農腰包。從1997年開始,該鎮的茶農開始大面積毀茶種糧,最終包括幾個村級茶園在內保留的面積不足5000畝。
重振之重:高標準建園
為何沉寂多年的八角茶又被擺上鎮委、鎮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并把它作為富民興鎮的三大支柱產業(煙葉、茶葉、旅游業)之一來打造?鎮委書記、鎮長徐忠碧說:“‘兩路’”穿鎮而過,作為核心地帶的野三河旅游開發正熱火朝天,縣里已把高坪納入萬畝茶葉產業帶重要區域,三大機遇同時擺在面前,八角茶,此時不振,更待何時。”
“你看,這成片成嶺的老茶園現在還是省農科院推薦的鄂茶10號優良品種,稍加改造茶農就可受益。”采訪中,黃師傅一臉的喜悅。如何重振八角茶?高標準規劃、高標準建園是關鍵。該鎮走生態觀光農業之路,圍繞旅游開發,在最適宜的桑園壩、八角、赤沙地等村規劃出萬畝茶葉產業帶。鎮主要領導帶隊一次次組織村干部、黨員、村民代表到恩施市芭蕉侗族鄉等地取經,激發茶農信心。爭取縣農業局到該鎮建立“全縣茶葉良種繁育供應基地”,力爭用3至5年時間建立起良種繁育體系,建成一個5000畝的良種示范茶園;引進外地技術員前來建母茶基地。短短兩年時間,政府在引導廣大茶農對5000畝老茶園進行徹底改造的同時,通過“以獎代補”方式集中連片新建高標準無性扦插茶園3000畝。
新機制托起致富夢
“要使八角茶出效益,必須建立新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大基地與大市場對接。”常務副鎮長黃希坪話語堅定。走“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之路。該鎮在茶葉帶路網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放水養魚。通過培植當地茶農大戶和引進外來客商,至目前已經成立3家專門的茶葉專業合作社。采訪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一家家專業合作社在老園改造和新園建設上出臺一系列激勵措施,大大激發了茶農的積極性,不僅有利于高標準、高品質、高效益建園,更有利于后期管理,大大加快萬畝茶葉產業帶建設進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專業合作社引進較好加工設備,還請來宜昌市五峰縣采花鄉的師傅,過去幾塊錢或者十來塊錢一斤的茶,通過深加工,如今賣到幾百元。去年,該鎮加工的幾十萬元的中高檔八角茶,由于品質風味獨特,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這更堅定了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八角茶的信心。
目前,這些專業合作社通過協商,正統一品牌、注冊商標,加大對八角茶地理商標保護。有了這些,再加之隨著“兩路”相繼開通,旅游業的熱起,萬畝茶葉基地真正形成,必將吸引更多的客商來經營八角茶,八角茶定能鼓起廣大茶農的腰包,托起廣大茶農的致富夢。
更多茶葉行業研究分析,詳見《茶葉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