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億元的投資,16200公里的滴灌帶,兩座總容量35萬立方米以上沉沙調蓄池,242.5萬株棗樹……這是寧夏中衛市今年發展節水型農業的一串數字,也是中衛市委、市政府立足當地實際情況,變劣勢為優勢,大膽變革、勇于創新的一個縮影。
中衛市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帶,占區域60%的耕地基本靠天吃飯。在這里發展節水型農業,其經濟意義、生態效應非常明顯。6月的塞上大地,陽光高照。記者行走在沙坡頭區、宣和鎮、永康鎮,看到的是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棗樹,一株株綠意盎然的硒砂瓜苗……昔日荒蕪的砂石荒地,如今已是滿目生機。
中衛市農業部門相關人員介紹,今年該市節水型農業的目標是20萬畝。項目受益人口達2.7萬人,涉及3個鄉(鎮)。
據了解,中衛市20萬畝節水型農業示范項目,采用從以色列學習的先進滴灌技術,集生態保護、節水示范、農民增收于一體。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改造蓄水池30座,建成輸水泵站13座,鋪設田間管道550公里,鋪設滴灌帶和毛管1.62萬公里。項目區泵站、蓄水池已建成開始輸水、蓄水。新栽植紅棗6萬多畝。
沙坡頭區永康鎮豐臺村的村民張和漢告訴記者說:“以前瓜地澆水都是用車從水池里拉過來,遇到用水量大的時候,光排隊就得好幾個小時。現在可好了,如果瓜地里需要用水,只要打開閥門就行了。”對張和漢來說,今年不光是硒砂瓜豐收有望,自家100畝壓砂地里的棗樹也成為經濟來源的一個重要渠道。
據測算,與傳統灌溉方式比較,節水型農業示范區每年畝均節水130立方米。栽植的6.9萬畝經果林達到盛果期后,每棵棗樹按產鮮棗15公斤、每公斤2元計算,每年可實現產值7659萬元。
節水型農業示范項目的建設,兼具明顯的節水效益和良好的生態效益。在有效增加中部干旱帶綠地覆蓋面積、扼制水土流失的同時,可大大節約勞動力,促使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從而為有效解決生態脆弱地區水土流失與干旱缺水兩大瓶頸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對于改善中部干旱帶生態環境,探索節水型農業發展模式,增加農民收入具有明顯的示范和推動作用。
更多農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農業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