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鱉】水中大熊貓_動物百科:斑鱉,又名斯氏鱉,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極其珍貴,是龜類中最瀕危物種之一,比中華鱘更瀕危的“水中大熊貓”。在古代,斑鱉
斑鱉,又名斯氏鱉,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極其珍貴,是龜類中最瀕危物種之一,比中華鱘更瀕危的“水中大熊貓”。在古代,斑鱉曾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下游和太湖地區,由于肆意捕殺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自1972年以來,斑鱉存世數量寥寥無幾。它們是一種極其長壽的動物,曾經在蘇州西園寺中的一只雄性斑鱉,經歷了400多年最終于2007年壽終正寢。
生活于江河湖沼中,底棲。通常生活在長江流域和紅河流域的淡水區域。
分布于長江下游及太湖周圍,中國南部。主要生活在太湖流域,蘇州動物園與越南河內的厚恩金姆湖(還劍湖)。
曾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下游和太湖地區,云南地區以及越南北部一部分地區。
斑鱉背甲長橢圓形,背盤長36-57厘米,背盤寬度僅略小于長度,幾近圓形。軀體扁平,僅略隆起,背面平滑光澤,暗橄欖綠(或黑綠)色,綴有許多黃色斑點。在較大的黃斑間,又散步大量黃色小點,有時形成包圍前述黃色點斑的不規則的一圈;有些小點包圍著大點,有的則形成窄紋;在相當于骨質背甲部分,黃色斑紋形成橫豎交織的線紋或放射狀紋。頭、頸及四肢背面亦為黑綠色,具不規則的大小黃色斑。這種密集的黃色斑紋是斑鱉的特點。這些特征在兩側的前部更為明顯。腹部灰色,只有兩個不發達的胼胝在舌板與下板的聯體上。雄性的尾長而粗,泄殖孔近尾端。幼體背甲具棱,并有許多小結節,隨年齡增大而漸漸消失。
斑鱉頭骨中等大小,骨質吻短;下顎聯合窄于最大眶徑,并無中央嵴;軛骨與鱗骨接觸,基蝶骨與顎骨相連;第一對肋板間僅為1枚椎板所分隔,第八對肋板退化,且不在中線相遇;背甲骨板具粗糙的凹痕。在第1對肋板間僅有1枚椎板;7-8枚椎板形成連續的1列;在8對肋板中,至少有1-2對在中間相遇。舌腹板與下腹板分離,不融合;前腹板小,相互分離;有2-5個大的胼胝體。頭骨平而寬短,有1個非常短而圓的骨質吻,其長短于最大眶徑;吻突短。前額骨與犁骨相接,上顎咀嚼面無脊。趾被蹼。
斑鱉能在水下保持較長的時間。肉食性,性情兇猛。每年驚蟄前后,埋身池底淤泥中冬眠的斑鱉開始蘇醒而出。春季的氣溫乍暖還寒,蘇州動物園內的斑鱉只是在陽光和煦的午前浮出水面,緩慢地昂首泅游,爾后便匍匐在池中的石質小島邊緣,整個鱉體半淹在淺水中,長時間保持靜止的姿勢,酷似一塊小島邊的巖石。通常,被淹在水下的鱉頭每隔2-3分鐘才抬起一次,在呼氣的同時噴射出含在口中的小股水柱,然后張嘴掀鼻進行吸氣,10-15秒鐘后又沉首水中,這樣的呼吸動作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動物園隔日定時定點給斑鱉喂食。通常飼養員下午兩點于食臺旁用手或木板敲擊水面,在水波震蕩的訊息傳遞下,瘦弱疲憊的斑鱉開始挪動沉重的身軀,離開小島,游向食臺,攝取投食。斑鱉的進食量與季節、氣溫有關,夏季氣溫高,斑鱉的新陳代謝旺盛,進食量就多,每餐可吞食雞(脯)肉1-1.5千克,但對投喂的雜魚類則嗜食性并不明顯。飽食后常沿著池周漫游,顯得較為悠閑。此時可見鱉的背部、裙邊、直出的尾巴、輕盈劃水的四肢、前伸的長頸及明亮的眼睛。這樣的游泳有時可持續1小時左右。該鱉的裙邊雖然清晰可見,但并不豐滿,顯然是與生活環境的水質差、營養條件不理想、健康狀況不佳有關。游園者常向斑鱉拋擲各種食品,它也樂于容納。盛暑酷熱或氣溫低涼的日子,斑鱉對投食反應比較冷淡,即便來到食臺,也顯得神情呆滯、萎靡不振,毫無食欲,一般在食臺附近游動兩三個來回后,就沉入水底或返回小島歇息。因此斑鱉在數日或一周內拒不進食的情況屢見不鮮。
斑鱉數量稀少極其珍貴,是比中華鱘更瀕危的“水中大熊貓”。”WCS兩棲爬行類物種項目協調員呂順清介紹,斑鱉是龜類中最瀕危物種,全球已知存活的斑鱉只有3只。
截止1990年代末,由于人類活動大量增加以及傳統中藥對龜鱉殼的巨大需求,斑鱉的種群數量迅速下降,僅存4只已知個體,兩只生活在越南,還有兩只就在蘇州動物園。2011年底,越南河內,世界上最后僅存的4只斑鱉個體中的一只,被發現并保護起來。

2016年1月19日在越南還劍湖被尊為國寶的“百年神鱉”被證實死亡。鱉被暫時移到玉山祠內暫時安放,隨后將制成標本,收藏在越南自然博物館內。
“斑鱉主要生活在太湖流域,但那里經濟比較發達,污染比較厲害,太湖接連藍藻暴發,由此可以看出水質的污染程度。”“在自然狀態下,斑鱉應該在一個開闊的水域當中,并且水質不能受到污染。它是吃活食的,包括魚類等水生動物。 ”長江下游、太湖周圍的環境難以讓它生存。這幾十年,太湖都沒有發現斑鱉。“太湖存在斑鱉的可能性太渺茫了。水質變化太厲害。
該物種對棲息地要求比較高,它的領域行為很強,把兩個鱉放在一個池子,它們肯定會打架,直到把對方打死。它們需要的棲息地范圍特別大,既要沙灘還要陸地和水。
棲息地的污染、捕撈導致了斑鱉現在這樣一種生存狀況。龜在野外,只要有人看見,準會被拿走吃了或賣了,而龜又必須上岸來曬背、產卵,所以很容易被人抓住。”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中國項目主任解焱介紹,中國所有的野生龜鱉類,都面臨著這種威脅,“這和中國惡劣的飲食文化傳統有關。”
龜鱉類肉質所具有的營養,通過廣譜維生素或是普通雞肉都能達到古醫書所言功效。而傳統中國飲食習慣讓一些現代人無視這一根本事實,一味追求所謂文化,實乃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