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橋橫跨于寧波市海曙區與江東區分界的奉化江上,俗稱老江橋,原為船排連鎖而成的浮橋,是寧波古老的大跨度浮橋。始建于唐曾名東津浮橋。由于靈橋位處鬧市,歷代盛況不衰,雖屢修屢壞,屢壞屢建。至清末民初,始有人創議改建。1936年,在寧波旅滬同鄉會資助下,由德國西門子公司承建的靈橋正式完工,設計使用期限70年,成為寧波較有代表性的近現代建筑之一。2007年,寧波市政府委托同濟大學對靈橋進行了徹底檢查,認為大橋主體結構依然安全。在對其進行必要整修后,現今靈橋依然作為市內主要橋梁為寧波市內交通服務。
基本介紹
據傳,唐代建浮橋時,由于江流湍急,建筑橋基時發生困難。此時天降暴雨,雨后天現彩虹。因而工匠在出現彩虹之處打下橋樁,將橋建起,因而時人認為靈現,故橋名定為靈現橋,又名靈橋。南宋時,靈橋改稱東津浮橋,清代康熙年間浙海關建立后,亦更名關橋。1936年重建為永久橋梁時,曾有民間團體提議將橋名更名為“中山橋”,但寧波老江橋籌備委員會以保護古跡為名,將橋名恢復為“靈橋”。文化大革命期間,靈橋曾被更名為“紅衛橋”,1981年恢復靈橋名稱。
民間曾稱靈橋為“江橋”,后由于清代同治年間英國人在桃花渡建成新江橋,為表示區別,靈橋的民間稱呼遂改為老江橋,這一俗稱一直沿用至今
靈橋始建于唐朝,原為木造浮橋。1931年,由旅滬甬商發起改建,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師詹姆森、新仁記營造廠工程師竺泉通勘查設計,德國西門子公司總承包,于1934年開工建設,1936年完工。靈橋是中國第一座有中國工程師參與設計的單孔鋼梁環形橋。全長132米,跨度97.5米,是現存浙江省內較早的少數現代工程技術橋梁,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31年8月,改建寧波老江橋(即靈現橋)籌備委員會在寧波、上海同時成立。據說建橋工作是在上海旅滬寧波同鄉會的主持下開展的,早期在滬上成功的寧波人士堅持要在家鄉造一座像上海蘇州河上外白渡橋那樣的堅固橋梁。最后,寧波靈橋由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師詹姆生和新江記營造廠竺泉通設計中標,德國西門子洋行中標工程承包。但據當時參與建橋的老人施求藏回憶說:靈橋用外國材料、掛洋行牌子,但實際上設計、施工都是滬甬兩地的寧波人。英國人詹姆生、師克和許多外國人很少來寧波。于1936年建成通車。

靈橋建成后歷經滄桑,在日寇侵略我國,寧波淪陷前遭受了日本侵略者飛機的轟炸,被炸得千瘡百孔,抗日勝利后曾作修繕,但在寧波解放后,國民黨轟炸機幾乎天天來轟炸,靈橋上路面、鋼梁上彈孔累累,但靈橋仍然屹立在奉化江上,是解放舟山群島的鋼鐵運輸線。
這座橋由德國西門子公司設計,這家公司經歷二戰,竟仍然保存著靈橋的檔案,前不久還寄來文件提醒業主及時維修。
建設沿革
寧波靈橋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奉化江奔騰咆哮把當時的明州撕成兩半,為解決舟渡難險,公元823年制16舟船,用蒙索連排,上鋪寬6尺的木板,長55丈,據說通橋當時天空出現彩虹,即立橋名為“靈現橋”。
此后“靈現橋”在清末改建,但因缺錢而作罷,1922年,一場秋風沖毀了屢修屢毀的靈現浮橋。
1931年8月,改建寧波老江橋(即靈現橋)籌備委員會在寧波、上海同時成立。據說建橋工作是在上海旅滬寧波同鄉會的主持下開展的,早期在滬上成功的寧波人士堅持要在家鄉造一座像上海蘇州河上外白渡橋那樣的堅固橋梁。最后,寧波靈橋由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師詹姆生和新江記營造廠竺泉通設計中標,德國西門子洋行中標工程承包。但據當時參與建橋的老人施求藏回憶說:靈橋用外國材料、掛洋行牌子,但實際上設計、施工都是滬甬兩地的寧波人。英國人詹姆生、師克和許多外國人很少來寧波。于1936年建成通車。
靈橋建成后歷經滄桑,在日寇侵略我國,寧波淪陷前遭受了日本侵略者飛機的轟炸,被炸得千瘡百孔,抗日勝利后曾作修繕,但在寧波解放后,國民黨轟炸機幾乎天天來轟炸,靈橋上路面、鋼梁上彈孔累累,但靈橋仍然屹立在奉化江上,是解放舟山群島的鋼鐵運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