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文廟景區-柳州孔廟介紹:文廟景區,始建于唐貞觀年間,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魚峰區夫子路8號,是“百里柳江”景觀帶上重要的文化標志性建筑。景區占地約30
文廟景區,始建于唐貞觀年間,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魚峰區夫子路8號,是“百里柳江”景觀帶上重要的文化標志性建筑。景區占地約30畝,由欞星門、泮池泮橋、杏壇廣場、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明倫堂等建筑組成。文廟的存在,體現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為了中華多民族文化的象征。
柳州文廟聳立在柳州漢城古址之上,以濃郁的儒家文化氛圍,成為光大柳州文脈,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化地標。柳州是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唐以后,唐玄宗追封孔子為文宣王,舉國祭孔,孔廟又稱文廟,廟學合一,既祭祀孔子,又施教育人。重建的柳州文廟,涅槃重生,依山臨水,背靠東南方的登臺山,建筑以宋代風格為主,結合嶺南地方樣式。它以燈臺為靠、駕鶴為案,金碧輝煌地聳立在柳州漢城故址上。若登高遠晀,柳州的文氣頓會金燦躍然,成為引人欲意信步于其中的勝境。
柳州文廟的的欞星門設計亦頗有獨到之處。欞星門其實不是門,它狀若窗欞,取疏通之意,表示通過此門納天下有學之士。以福建青石架構的欞星門,高11.2米,寬24米,五框六柱,纏枝花卉,穿斗窗式樣,比曲阜孔廟的欞星門規模略大。

過了欞星門,便是寬6米、長25米的泮池,上有泮橋3座,漢白玉欄桿,柱頭雕云紋,寓意平步青云,接著步入從心門。
闊七間,進深五間,殿高31.8米、闊49.7米、進深47.5米。盝頂重檐,銅瓦飛甍,斗拱交錯、雕梁畫棟。四周有回廊,環廊寬4米,40根金柱,柱高6米,直徑0.8米,紫銅斗拱,雕飾云龍紋;殿脊裝飾龍吻,蓋黃銅瓦;殿內頂飾小篆《論語》名句;回廊為雕花漢白玉欄桿,四周有臺階可上高臺進入大殿;殿前有拜臺,復道四通,是進香祀孔之所,陛下為雙龍戲珠紋。整個大成殿氣勢雄偉,結構整齊,具有顯著的東方建筑特色。
杏壇,高9.43米,長8.76米×寬8.76米,平面正方形,四面通達,鋼混金柱,重檐青瓦,頭檐圓形,二層檐方形,四面懸山,屋蓋十字結脊,檐下懸掛“杏壇”藍底金字匾額。壇基五級,四面上下,漢白玉石雕云頭欄桿,杏壇雕梁畫棟,精美華麗,從四面觀看形狀一致,具有獨特的建筑藝術特點。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的地方。
高28米,長41米,寬33.8米,三層重檐攢尖頂,青灰琉璃瓦,圍以漢白玉石欄桿,柱頭雕飾云紋,封板浮雕雙龍戲珠紋。殿內藻井、門窗采用珍貴的楠木裝飾,飾仿古彩繪。崇圣堂設計格調高雅,具有南方建筑特色。
明倫堂位于大成殿后,上方下圓,重檐贊頂尖,灰色琉璃瓦,高22.5米,寬21.6×21.6米。外廊圍以漢白玉石欄桿,柱頭雕飾饕餮紋、云龍紋,封板浮雕雙龍戲珠紋。殿內藻井、門窗采用珍貴楠木裝飾,飾仿古彩繪,建筑形式別具一格。
文昌塔塔體通高29米(包括塔尖),塔基為正方形,邊長約9米。此塔以文昌為名,意在觸塔為筆,蘸江為墨,以登臺、駕鶴為書案,以天地為畫卷,意味著柳州的后起之秀都將扛得起如椽巨筆,肩負歷史使命,成為國家棟梁。
因登臺山而得名。其中又寓步步登高,漸臻佳境之意。此亭為中國傳統園林建筑形式,依山傍水,橫空而出。登陟憑欄,臨風試望,碧流青山,虹橋文廟,壺城美景,盡收眼底。
48路可直達文廟。
江北走文惠路過文惠橋,江南走榮軍路、駕鶴路,隨后轉入夫子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