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鷲,大型猛禽,體長108-120cm。通體黑褐色,頭裸出,僅被有短的黑褐色絨羽,后頸完全裸出無羽,頸基部被有長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皺翎。幼鳥比成鳥體色淡,頭更裸露,亦容易識別。主要棲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與森林中的荒巖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緣地帶,常單獨活動,偶爾也成小群,特別在食物豐富的地方。要以大型動物的尸體為食,常在開闊而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窺視動物尸體。偶爾也沿山地低空飛行,主動攻擊中小型獸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有時也襲擊家畜。
形態(tài)特征
禿鷲體形大,是高原上體格最大的猛禽,它張開兩只翅膀后翼展大約有2米多長,0.6米寬(大者可達3米以上)。成年禿鷲額至后枕被有暗褐色絨羽,后頭較長而致密,羽色亦較淡,頭側(cè)、頰、耳區(qū)具稀疏的黑褐色毛狀短羽,眼先被有黑褐色纖羽,后頸上部赤裸無羽,鉛藍色,頸基部具長的淡褐色至暗褐色羽簇形成的皺翎,有的皺翎綴有白色。裸露的頭能非常方便地伸進尸體的腹腔;禿鷲脖子的基部長了一圈比較長的羽毛,它像人的餐巾一樣,可以防止食尸時弄臟身上的羽毛。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尾略呈楔形,暗褐色,羽軸黑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具金屬光澤,翅上覆羽和其余飛羽暗褐色。下體暗褐色,前胸密被以黑褐色毛狀絨羽,兩側(cè)各具一束蓬松的矛狀長羽,腹綴有淡色縱紋,肛周及尾下覆羽淡灰褐色或褐白色,覆腿羽暗褐色至黑褐色。嘴強大,由于食尸的需要,它那帶鉤的嘴變得十分厲害,可以輕而易舉地啄破和撕開堅韌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內(nèi)臟;鼻也圓形。幼鳥和成鳥基本相似,但體色較暗,頭更較裸露。
虹膜褐色,嘴端黑褐色,臘膜鋁藍色,跗跖和趾灰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5750-8500g,♀6000-9200g;體長♂1100-1150mm,♀1080-1160mm;嘴峰♂62-79mm,♀64-68mm;翅♂662-804mm,♀780-824mm;尾♂370-455mm,♀425-440mm;跗跖♂125-143mm,♀130-142mm。
棲息環(huán)境
棲息范圍較廣,在西班牙森林地區(qū),棲息于300-1,400米的丘陵和山區(qū),但在亞洲,占據(jù)干旱和半干旱高寒草原和草原,可生活在海拔高達2000-5000多米的高山,棲息于高山裸巖上。主要棲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與森林中的荒巖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緣地帶,冬季偶爾也到山腳平原地區(qū)的村莊、牧場、草地以及荒漠和半荒漠地區(qū)。
生活習性
遷徙
留鳥,部分遷徙或進行巢后期游蕩。在中國東北、華北北部、西北地區(qū)和四川西北部為留鳥。臺灣、香港、長江中下游和東部與東南沿海地區(qū)為偶見冬候鳥,或許是部分留鳥不定期的冬季游蕩。
飛行
在猛禽中,禿鷲的飛翔能力是比較弱的,它會一種節(jié)省能量的飛行方式-滑翔。這些大翅膀的鳥兒,在荒山野嶺的上空悠閑地漫游著,用它們特有的感覺,捕捉著肉眼看不見的上升暖氣流。它們依靠上升暖氣流,舒舒服服地繼續(xù)升高,以便向更遠的地方飛去。飛翔時,兩翅伸成一直線,翅很少鼓動,而是可以利用氣流長時間翱翔于空中,當發(fā)現(xiàn)地面上的尸體時,飛至附近取食。
習性
常單獨活動,偶爾也成3-5只小群,最大群可達10多只,特別在食物豐富的地方。白天活動,常在高空悠閑地翱翔和滑翔,有時也低空飛行。翱翔和滑翔時兩翅平伸,初級飛羽散開成指狀,翼端微向下垂。休息時多站于突出的巖石上、電線桿上或樹頂枯枝上。

禿鷲吃的大多是哺乳動物的尸體。哺乳動物在平原或草地上休息時,通常都聚集在一起。禿鷲掌握這一規(guī)律以后,就特別注意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的動物。一旦發(fā)現(xiàn)目標,它便仔細觀察對方的動靜。如果對方紋絲不動、它就繼續(xù)在空中盤旋察看。這種觀察的時間很長,至少要兩天左右。在這段時間里,假如動物仍然一動也不動,它就飛得低一點,從近距離察看對方的腹部是否有起伏,眼睛是否在轉(zhuǎn)動。倘若還是一點動靜也沒有,禿鷲便開始降落到尸體附近,悄無聲息地向?qū)Ψ阶呷ァ_@時候,它猶豫不決,既迫不及待想動手,又怕上當受騙遭暗算。它張開嘴巴,伸長脖子,展開雙翅隨時準備起飛。禿鷲又走近了一些,它發(fā)出“咕喔”聲,見對方毫無反應,就用嘴啄一下尸體,馬上又跳了開去。這時,它再一次察看尸體。如果對方仍然沒有動靜,禿鷲便放下心來,一下子撲到尸體上狼吞虎咽起來。
有時候,禿鷲飛得很高,未必能發(fā)現(xiàn)地面上的動物尸體。其他食尸動物如烏鴉、豺和鬣狗等的活動,就可以為這種猛禽提供目標。如果發(fā)現(xiàn)它們正在撕食尸體,禿鷲會降低飛行高度,作進一步的偵察。假如確實發(fā)現(xiàn)了食物,它會迅速降落。這時,周圍幾十千米外的禿鷲也會接踵而來,以每小時100千米以上的速度,沖向這美味佳肴。
食性
主要以大型動物的尸體和其他腐爛動物為食,被稱為“草原上的清潔工”,常在開闊而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窺視動物尸體。偶爾也沿山地低空飛行,主動攻擊中小型獸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有時也襲擊家畜。
禿鷲在爭食時,身體的顏色會發(fā)生一些有趣的變化。平時它的面部是暗褐色的、脖子是鉛藍色的。當它正在啄食動物尸體的時候,面部和脖子就會出現(xiàn)鮮艷的紅色。這是在警告其他禿鷲:趕快跑開,千萬不要靠攏。一只身強力壯的禿鷲氣勢洶洶地跑來爭食了,它招架不住,無可奈何地敗下陣來,離開了原來的位置,這時,它的面部和脖子馬上從紅色變成了在白色。勝利者趾高氣揚地奪得了食物,它的面部和脖子也變得紅艷如火了;失敗者開始平靜下來了,它逐漸恢復了原來的體色。根據(jù)這些體色的變化,人們便可以知道禿鷲體力的強弱了。
分布范圍
世界
原產(chǎn)地: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不丹、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格魯吉亞、希臘、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馬其頓、蒙古、黑山、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葡萄牙、俄羅斯聯(lián)邦、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西班牙、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越南。
區(qū)域性滅絕:塞浦路斯、意大利、摩爾多瓦、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
再引進:法國。
旅鳥:奧地利、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柬埔寨、埃及、德國、直布羅陀、匈牙利、日本、約旦、拉脫維亞、馬來西亞、荷蘭、阿曼、波蘭、斯洛伐克、瑞士、泰國、突尼斯、也門。
產(chǎn)地不確定:阿爾巴尼亞、摩洛哥。
中國
省份:各省份都有分布。新疆西部、青海南部及東部、甘肅、寧夏、內(nèi)蒙西部、四川北部繁殖,其他地區(qū)零星分布。
保護區(qū):興隆山、托木爾峰、麻陽河、茂蘭、茂蘭、濟源獼猴、雙臺河口、老禿頂子、白石砬子、達賚湖、科爾沁、烏梁素海濕地鳥類、青海湖鳥島、天龍山、龐泉溝、龐泉溝、蘆芽山、靈空山、歷山、臥龍、卡拉麥里山、阿爾金山、塔什庫爾干野生動物、清涼峰、衡水湖濕地和鳥類、賽罕烏拉、額濟納胡楊林、羅布泊野駱駝
山脈湖泊:阿爾金山、子午嶺山、長白山、賀蘭山、喀喇昆侖山、昆侖山-西段、太行山、天山、準噶爾盆地、阿爾泰山山地、帕米爾高原、伏牛山、準噶爾西部山地、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爾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東部天山山地、諾敏戈壁丘陵、東疆戈壁丘陵、塔河中下游平原、羅布泊低地、昆侖山北麓平原、西昆侖山山地、東昆侖阿爾金山山地、塔里木河流域、巴音布魯克、恰庫爾圖、托木爾峰南坡(瓊臺蘭河)、鞏乃斯、那拉提、天山山脈、烏魯克恰提、沁城、民豐、口門子。
繁殖方式
繁殖期3-5月。通常營巢于森林上部,也在裸露的高山地區(qū)營巢。巢多筑在樹上,偶爾也筑巢于山坡或懸崖邊巖石上。巢域和巢位都較固定,一個巢可以利用很多年,但每年都要對舊巢進行修理和增加新的巢材,因而常常使巢變得極為龐大。通常剛建的新巢直徑為1.3-1.4m,高0.6m,而到后來直徑竟達2m以上,高超過1m。巢呈盤狀,主要由枯樹枝構成,內(nèi)放有細的枝條、草、葉、樹皮、棉花和毛。巢距地不高,通常為6-10m。交配在巢上進行,伴隨著交配而發(fā)出呻吟聲。每窩通常產(chǎn)卵1枚,卵污白色、具紅褐色條紋和斑點,卵的大小為84-97mm×64-72mm,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52-55天。雛鳥晚成性,生長極慢,通常在親鳥喂養(yǎng)下經(jīng)過90-150天的巢期生活,雛鳥才能離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