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字仲陽,宋代東平人,約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間(約公元1032~1113年),宋代著名的兒科醫家。錢氏治學,當初先以《顱囟方》而成名,行醫兒科,曾治愈皇親國威的小兒疾病,聲譽卓著,被授予翰林醫學士。其一生著作頗多,有《傷寒論發微》五卷,《嬰孺論》百篇,《錢氏小兒方》八卷,《小兒藥證直訣》三卷。現僅存《小兒藥證直訣》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后人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人物簡介
錢乙,字仲陽。生于公元1032年,卒于公元1113年,他本來和吳越王錢俶有宗屬關系,祖籍浙江錢塘,后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東平縣)人。
錢乙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后人視《小兒藥證直訣》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錢氏專業兒科四十年,積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1114年,他的學生閻季忠將他的理論、醫案和驗方加以整理,編成了《小兒藥證直訣》,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兒科專著。錢乙是北宋一位杰出的醫學家。六味地黃丸為補陰代表方,原名地黃圓(丸),最早見于北宋錢乙之《小兒藥證直訣》。
主要經歷
錢乙的父親錢穎精于醫道,但特別愛喝酒,又喜歡外出旅游。有一天他東游海上,便沒有再回來。那時錢乙才三歲,他的母親在那以前已經去世了。
錢乙的姑媽出嫁到姓呂的醫生家里,因為可憐他是孤兒,就把他收為義子,并且長期教他學習醫術,又將他父母親的事情告訴了他。他哭了一場,請求出門去尋找他的父親,前后一共往返了八九次,總共花了幾年的時間,終于把父親接回家來,但那離父親出走已經三十年了。鄉親們對此感慨萬千,寫詩贊頌此事。他對待呂醫生就象對待親生父親一樣。呂醫生沒有兒子,死后錢乙為他裝殮埋葬,并穿孝服為他守喪。
錢乙原來就有羸弱的老毛病,他經常按自己的意念來治療。后來病情加劇,他嘆息著說:“這種病就是‘周痹’啊,如果侵入內臟,就會死人的。我大概是要死了吧”。不久他又說:“我可以把病轉移到手、腳上去。”于是自己制作藥劑,日夜飲用。他的左手和左腳便突然間卷曲不能伸展了。他高興地說:“可以了!”他的親朋好友到東山去采到了比斗還大的茯苓,他就按醫方上的方法服用,直到把它吃完。這樣他雖然半邊手足偏廢不能用,但卻骨節堅強和健康人一樣。后來他以有病為理由,辭官回家,再也沒有出過門。
主要作品
其一生著作頗多,有《傷寒論發微》五卷,《嬰孺論》百篇,《錢氏小兒方》八卷,《小兒藥證直訣》三卷。現僅存《小兒藥證直訣》,其他書均已遺佚。
貢獻影響
錢乙由于對小兒科作了四十年的深入鉆研,終于摸清了小兒病診治的規律,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著有《傷寒論指微》五卷,《嬰孺論》百篇等書,但皆散失不傳?,F存《小兒藥證直訣》,或叫《小兒藥證真訣》是錢乙逝世后六年,由他的學生閻季忠(一作考忠)將他的醫學理論,醫案和經驗方,加以搜集,整理,于公元一一一九年編成的。此書共三卷,上卷言證,中卷為所治病例,下卷為方劑。
該書最早記載辨認麻疹法和記百日咳的證治;也是最早從皮疹的特征來鑒別天花、麻疹和水痘;記述多種初生疾病和小兒發育營養障礙疾患,以及多種著名有效的方劑;還創立了我國最早的兒科病歷。此書一為歷代中醫所重視,列為研究兒科必讀之書。它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統完整的兒科專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兒科專著?!端膸烊珪夸浱嵋贩Q錢乙的書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緒論,往往有回生之功”。
人物評價
錢乙在兒科學方面的成就為后人稱許,而且對中醫辨證學、方劑學均有較大影響。他奠定了中醫史上兒科的專業地位。妙手仁心,一生旨在使“幼者無橫夭之苦,老者無哭子之悲”。闡釋了中醫醫道的博大與慈愛。他精通中醫的至高境界,望診,在中醫歷史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錢乙行醫注重實踐,非常同情民間百姓的疾苦,而且他還非常善于總結在行醫實踐中得到的經驗和感受,形成規律性、理論性的東西。他提出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理論,并在臨床應用四診(望、聞、問、切)時,十分重視“望”診。他對患者全身狀況均作詳細論述和描繪。對兒科常見的驚搐、瘡疹、水痘、天花、猩紅熱等病的鑒別診斷作了描述,提出多種有效療法。且能區分出幾種不同類型的黃疸,其中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傳染性肝炎、腸寄生蟲病的發生和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等疾病。根據“小兒為稚陽之體,陰氣未盛,陽氣柔弱”的特點,善用“柔潤方藥”。他擬訂的補瀉五臟的藥方,至今仍為醫家喜用。特別將《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化裁制成“六味地黃丸”,更見其斟酌通變,動契精微的功力,給后世養陰學派以啟發。

錢乙博覽群書,深通古代五運天氣。青年時常夜宿東平王墓,觀察氣象,至“逾月不寐”。老年后更是手不釋卷。不因醫高才廣而有絲毫懈怠。他這種高尚的醫德和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是值得后人學習和發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