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愈( 1338年2月15日-1378年11月9日)初名友德,字伯顏。漢族,虹縣龍宿里(今屬泗縣大路口級)人。明朝開國元勛之一,追封為寧河王,謚號武順。人物生平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二月十五生。幼時聰慧好學,稍長即懷平定天下的大志。元末,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當時的黑暗統治。父鄧順興,重氣節,講信義,被鄉人推為練總,率領人民,保境安民。
人物簡介
鄧愈(1337年3月17日—1377年12月9日),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明朝開國名將。
天生魁梧,勇武過人。16歲領兵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萬余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賜其名為鄧愈。跟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涂)、集慶(今江蘇南京),直取鎮江,屢立戰功,升為廣興翼元帥。后轉戰浙西,屢敗元軍。累積軍功屢次升官,歷任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諭德。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備,嚴于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1370年(洪武三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隊,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
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于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寧河王,謚號武順。
主要經歷
起兵反元
至元三年(1337年)農歷二月十五,鄧友德(后來的鄧愈)出生在虹縣龍須里(今泗縣大路口鎮大營村)。他的父親鄧順興,重氣節,講信義,被鄉人推為團練,率領人馬,保境安民。
兒時的鄧友德天生魁梧,聰慧好學,勇武過人,懷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元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當時的黑暗統治。至正十三年(1353年),鄧順興在和元軍作戰的過程中,中箭身亡。鄧友德的哥哥鄧友隆接掌兵權。不久,鄧友隆病逝,于是16歲的鄧友德繼掌兵權,親率人馬與元軍作戰。
鄧友德每次作戰時都親自帶頭,沖在士兵前面,沖鋒陷陣,軍隊之中人人都佩服他的勇猛。泗州、靈璧、盱眙等地人民聞風歸附,求其保護。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鄧友德率所部萬余人前往滁州,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封鄧友德為管軍總管,賜名鄧愈。
南征北戰
主詞條: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為了統一江南,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命令鄧愈和常遇春領兵自巢湖南下,先后攻占牛渚磯、太平府、溧陽、溧水、句容、蕪湖。
元朝大將蠻子海牙率領水師集結于采石磯,準備進攻太平,鄧愈率領士兵偷襲,攻入敵軍大寨,俘虜了對方的精銳兵將;又用兩只小船,裝滿作燃料用的雜木,雜木內藏火藥,灌以油脂,小船沖入元軍水師之中,火勢猛烈,元軍大敗,死傷無數。
鄧愈等將領乘勝率軍渡江,進攻金陵。元朝南臺御史福壽督兵死守,鄧愈等人浴血奮戰,終于攻破金陵,殺死福壽。后來鄧愈又和徐達順勢占領鎮江、丹陽、金壇、廣德。朱元璋因鄧愈戰功卓著,提升鄧愈為廣興翼元帥,出守廣德州,破長槍帥謝國璽于城下,俘其總管武世榮,獲甲士千人。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又因鄧愈的軍功,提升鄧愈為樞密院院判。同年農歷七月,朱元璋命鄧愈為征南將軍,以胡大海為副將,攻取旌德、績溪、休寧,并乘勝攻占江南重鎮徽州。
湖南“苗帥”楊完者率兵十萬來進攻徽州。當時徽州城郭殘破,而且胡大海率領部隊攻婺源還沒有回來,鄧愈身邊只有少數士兵,情況危急。于是鄧愈激勵士兵,明立賞罰,大開徽州城西門,布下疑兵計。苗軍見狀,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消息后,晝夜兼程趕回,與鄧愈里應外合,協力拼殺,苗軍大敗而逃。
鄧愈又先后攻占了婺源、休寧、嚴州、建德,轉戰皖、浙、贛等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敵軍望風而降。所到之處,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各地民眾爭持酒肉慰勞。遷僉行樞密院事,攻占杭州,擊敗李伯升的援軍,遣使說降饒州守將于光,并擊退陳友諒的多次進犯。鄧愈升任江南行省參政,總制各翼軍馬,先后攻占浮梁、樂平、余干、建昌。進攻江西時,陳友諒部將、撫州守將鄧克明投降。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陳友諒丞相胡廷瑞獻龍興路,朱元璋改名洪都府,鄧愈被提為江西行省參政,率兵鎮守洪都(今南昌)。由于降將祝宗、康泰的叛變,洪都失守,朱元璋并沒有怪罪。后徐達還師收復洪都,朱元璋復命鄧愈輔佐大都督朱文正鎮守洪都。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夏,陳友諒號稱率領60萬人馬圍攻洪都(今南昌),樓船高與城等,乘漲直抵城下,圍數百重。鄧愈防守撫州門,城墻破損了30余丈,鄧愈率軍且戰且筑,協助朱文正堅守85天。鄱陽湖之戰后,鄧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贛州諸郡,28歲的鄧愈被提升為江西行省右丞。
消滅陳友諒后,鄧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贛州諸郡。28歲的鄧愈被提升為江西行省右丞,在常遇春攻克襄陽之后,鄧愈又以湖廣行省平章的官職,鎮守襄陽等處。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官司屬,封鄧愈為右御史大夫。
平定吐蕃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加封鄧愈為太子諭德。同年,徐達、常遇春率領軍隊進攻山東,鄧愈作為偏師進行配合,從湖北出發進攻河南。平定中原后,朱元璋命鄧愈為征戍將軍正總兵,平定江淮等地未歸附的州縣。不到兩年,唐州、南陽、均州(湖北丹江口)、商州、房州(今湖北房縣)等地均歸附明朝。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又任命鄧愈為征虜左副將軍,協同徐達遠征甘肅。鄧愈率兵奮戰北元殘軍王保保部,斬首2000級,俘獲王爺公爵以下百余人,士兵8萬多人,駱駝、馬匹、輜重不計其數。同年農歷八月,進克河州(今甘肅臨夏)、烏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諸部,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區),追擊北元豫王至西黃河,在黑松林斬殺元大將阿撒禿,大軍深入甘肅西北數千里。因此,河州以西皆屬明朝版圖。
同年十一月,鄧愈班師還京,因功賜宅第于南京洪武正街,賜虹縣城南良田500頃,佃戶73家,守墳戶150戶,儀仗戶19家;官職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爵位封為衛國公,參與軍國大事。每年的俸祿三千石,并授與子孫世襲的憑證。
因病去世
洪武四年(1371年),鄧愈在明攻滅夏蜀之戰中,坐鎮襄陽(今屬湖北),籌措運輸軍隊中人吃的糧食和馬吃的草料,供應從征各部。
洪武十年(1377年),吐蕃殘部搶劫烏斯藏貢使。同年農歷四月,鄧愈任征西將軍,和副將軍沐英前去征討吐蕃反抗勢力。鄧愈、沐英領兵至甘肅、青藏,分三路前進,進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殺敵人至昆侖山,俘虜斬首萬人,獲馬、牛、羊20余萬匹,招降諸國,開辟疆土數千里。朱元璋見到捷報后,降旨嘉獎鄧愈,賜紅蟒暖袍一件,玉帶一圍。
鄧愈班師回朝,在回師途中生病。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明軍到達壽春的時候,鄧愈因病去世。
朱元璋聞訊大哭,停止上朝三天,親迎靈柩祭奠,并追封鄧愈為寧河王,謚號武順,肖像掛在太廟中享祭。朱元璋還親自選擇墓地,將鄧愈安葬在南京雨花臺,墓前置六對石翁仲石馬,山上遍地松柏,禁止砍柴打獵。并命人將鄧愈的功績寫入《洪武功臣錄》。
人物評價
《明史》:愈為人簡重慎密,不憚危苦,將軍嚴,善撫降附。明興諸將,以六王為稱首。非獨功茂,亦由其忠誠有以契主知焉。寧河、黔寧皆以英年膺腹心之寄。汗馬宣勞,純勤不二,旂常炳耀,洵無愧矣。寧河盡瘁馳驅,功高齡促,后嗣亦少所表見。
朱元璋:“友德隨我二十二年,東征西討,嘗盡辛苦,鎮守八州,有功無過。天生元輔兮輔我定乎九州,溯其功勛德業兮實無人以可侔,垂凜凜于尺幅兮直與河岳而長流。”
其他信息
家庭成員
輩分 關系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父 鄧大父 贈資善大夫、中書右丞,追封臨淮伯。
曾祖母 孟氏 追封臨淮伯夫人。
祖父 鄧大公 贈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柱國,追封南陽侯。
祖母 戚氏 追封南陽侯夫人。
父親 鄧順興 元末起兵,在與元軍作戰中陣亡。贈特進榮祿大夫、大都督府右都督、右柱國,追封衛國公。
母親 張氏 追封衛國夫人。
同輩 兄長 鄧友隆 接掌父親軍隊,不久后病逝。
弟弟 鄧哻 官至羽林衛指揮僉事。
—— 正室 曹氏 封衛國夫人。
側室 王氏 生平不詳。
徐氏 生平不詳。
子輩 長子 鄧鎮 庶子,明太祖時改襲申國公。后因妻子是李善長外孫女,受到牽連,被殺。

次子 鄧銘 庶子,官至錦衣衛指揮僉事,征蠻時死于軍中。
三子 鄧鐸 庶子,生平不詳。
四子 鄧銓 庶子,生平不詳。
幼子 太平奴 庶子,生平不詳。
長女 鄧氏 嫡女,為秦王朱樉側妃。
次女 鄧氏 嫁河南護衛指揮周巗。
孫輩 孫子 鄧源 鄧銘之子,出繼鄧鎮。
后代 玄孫 鄧炳 明孝宗時授南京錦衣衛指揮使。
五世孫 鄧繼坤 明世宗時續封定遠侯。
稱鄧愈有五子、五女、一孫、一孫女,今僅知五子、二女、一孫姓名事跡可查。
爵位世系
鄧愈因開國之功受封衛國公,子孫世代承襲,至其子鄧鎮時受到李善長牽連,奪爵被殺。明世宗時鄧愈五世孫鄧繼坤以功臣后續封定遠侯,仍獲誥券。
衛國公歷一世一代;申國公歷一世一代;定遠侯共歷五世五代,至明亡而絕。
公爵世系
第一代:鄧愈,洪武三年(1370年)封衛國公,子孫世襲。洪武十年(1377年)去世,追贈寧河王,謚號“武順”。
第二代:鄧鎮,鄧愈之子,洪武十三年(1380年)襲申國公。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牽連被殺。
定遠侯世系
第一代:鄧繼坤,嘉靖十一年(1532年)續封定遠侯,予世券。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去世。
第二代:鄧祖錫,鄧繼坤之子,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襲爵。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去世。
第三代:鄧世棟,鄧祖錫之孫,隆慶六年(1572年)襲爵。萬歷十六年(1588年)去世。
第四代:鄧紹煜(一作遠煜),鄧世棟之子,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十二月襲爵。天啟七年(1627年)去世。
第五代:鄧文明,鄧紹煜之子,崇禎元年(1628年)襲爵。崇禎十七年(1644年)被殺。
史書記載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
《明通鑒》
《續藏書》
《明史記事本末》
《明文衡·卷七十四》
后世紀念
鄧愈墓
鄧愈墓,位于江蘇南京雨花臺區中華門外雨花南路。建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于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鄧府山
鄧府山,位于城南雨花臺和菊花臺之間,是由朱元璋親自選定賜予鄧愈的。穿過鄧府山腳下的石牌坊拾級而上,山腰間矗立著一座高2.82米的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