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鴨是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是一種傳統的風味名肴,曾為清朝貢品。芷江鴨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各種氨基酸,煮沸烹飪后肉湯乳白色,香味濃郁,不腥不膩;活體鴨嘴長,眼大而靈活,頭稍小,頸細長,尾部寬扁齊平,羽毛細致,以深褐色麻雀羽居多。其產地范圍為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17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白天水面放養,夜晚入舍飼養,主要以天然動植物、精料為食。
產品特征
芷江鴨是用鴨制作的一道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的招牌美,以其色、香、味俱全的特點馳名中外。鴨肉中的脂肪酸熔點低,易于消化。所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較其他肉類多,能有效抵抗腳氣病,神經炎和多種炎癥,還能抗衰老。
芷江鴨食品唯獨芷江所產,其主要特征是:一、秋、冬兩季的氣溫、濕度、風速與周邊鄰近縣、市區的氣溫、濕度、風速有著不同之處。因此,利用這一溫差、速差制作出的“芷江鴨”有著獨特的風味。二、“芷江鴨”的配料唯獨芷江縣所有,鄰近縣、市都沒有。三、“芷江鴨”有肉質細嫩、肉緊、肉酥、肉爽、水份脂肪低的特點。上述決定了“芷江鴨”熟食品唯獨芷江所產的主要品質。
地理特征
芷江鴨產地范圍為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芷江鎮、羅舊鎮、新店坪鎮、牛牯坪鄉、艾頭坪鄉、巖橋鄉、水寬鄉、木葉溪鄉、麻纓塘鄉、竹坪鋪鄉、土橋鄉、楊公廟鄉、梨溪口鄉、洞下場鄉、楠木坪鄉、曉坪鄉、蘿卜田鄉共17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芷江鴨在當地已有上千年的養殖史,以其制作的菜肴,更是被稱為“湘西一絕”。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被流放至沅水流域,因品嘗了當地村民為其盛情準備的鴨肉后,寫出了“沅有芷兮澧有蘭”的名句,芷江鴨因此名揚湘沅楚吳;清朝乾隆帝食芷江鴨“三月肉香而久久不忘”,讓它成了宮廷貢品。時至今日,芷江仍然流傳著一首民謠:“八月八來八月中,八月十五殺鴨公,鴨頭鴨腳老板吃,鴨翅棒棒待長工?!避平藢Ⅷ嗩^、鴨腳、鴨翅稱為桌上“三杰”,用于款待客人。
歷史

據歷史記載:芷江鴨系中國湘西著名侗鄉特產食品,歷史悠久,色香味俱佳,馳名中外。自元朝開始,芷江就有中秋節必吃芷江鴨的傳統食俗,同時有將制好的鴨制品贈送親朋好友的習俗。芷江鴨的制作主要是利用芷江秋、冬兩季獨特的氣溫和獨特的配料,使之泛發出一種獨特的香味。選用放養于稻田山澗小溪的純種麻鴨為原料,經抹蜜、油炸,用芷江本地野生芷草等多種天然香料和多年循環老湯,加上侗鄉傳統工藝精細烹制而成,具有皮色鮮艷、肉嫩可口、滑爽不膩、回味悠久等獨特風味和營養滋補之功效。據考證:清順年間,乾隆皇帝南巡,途經沅洲府(芷江)聞其香而醒神,食后稱之為天下佳肴。清西湖制臺魏武莊調任云貴時途經沅洲(芷江)品嘗了三癩子的炒鴨后,大加贊賞芷江鴨肉香、酥、脆、辣,鮮味醇香,油而不膩,口感獨特,流傳至今。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芷江鴨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各種氨基酸,如賴氨酸、亮氨酸、谷氨酸、精氨酸、丙氨酸、天冬氨基酸等。白條鴨胴體肉色紅潤,皮薄,骨細軟,皮下脂肪少,肌肉發達,切面有光澤,紋理清晰,富有彈性;熟肉酥嫩,煮沸烹飪后肉湯乳白色,香味濃郁,不腥不膩?;铙w鴨體長而豐滿,嘴長,眼大而靈活,頭稍小,頸細長,鼻孔較大略呈圓形,腿粗壯,兩腿間的距離寬,胸部深寬,臀部豐滿下垂而不擦地,尾部寬扁齊平,羽毛細致,以深褐色麻雀羽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