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板栗,吉林省集安市特產。其果實皮薄、肉質細膩、甜軟適口,在市場上享有盛譽,2007年12月12日,集安板栗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集安市是一個典型的“以林為主”的山區市,由于地處歐亞大陸東,深受海洋氣候的影響,素有“吉林省小江南”的美譽,是吉林省少數幾個可以種植板栗的縣份之一。集安栽培板栗有近百年的歷史,但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前,板栗只是三五棵地被當作果樹栽培,根本沒有集中連片的純林,更沒有形成一項產業。
感觀特性
集安板栗果肉淺黃色,致密細質、味香甜,堅果圓形,飽滿,紅褐色,油亮,澀皮薄易剝離,耐貯藏。可生食、炒食、煮食、磨粉,又可制成糕點、糖果等。
集安板栗的歷史淵源及發展概況
據《集安市志》記載,集安板栗已有170余年栽培歷史。以大路鎮大陽岔村小古馬嶺栽培最早,栗種來源于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引入后,就地繁殖,逐漸發展起來。1945年以前,古馬嶺、大陽岔、大路、楊木林、新興、高地、正義、太平等11個自然村,共栽培板栗1.5萬株,年產板栗2.5—3萬公斤。1949年以后板栗有了迅速的發展。到1961年發展到7.5萬株,年產量達3.75萬公斤。1984年,全縣建立90余處板栗基地,板栗面積170公頃,年產90噸。1989年發展到419.2公頃,產量80.5噸。1991年,種植面積657.5公頃,產量164.7噸。板栗種植集中在大路、涼水、榆林、麻線、青石等鄉鎮。
集安市板栗栽培在長期不斷發展過程中,廣大農民積累了豐富的栽培經驗。自從2005年3月集安市國家級板栗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啟動以來,集安市堅持走農業標準化之路,推進農業產業化與國際市場接軌。針對廣大農民對農業標準化認識水平不高,技術準備不夠充分等情況,市委、市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推進過程中,積極推進板栗標準化示范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