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簡稱理大,是一所坐落于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公立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設有八個學院及三十多個教學部門,學科范圍廣泛,深造及學士學位課程超過一百六十個。理大還是京港大學聯盟、滬港大學聯盟、粵港澳高校聯盟、中歐商校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等聯盟成員,其下屬工商管理學院是獲AACSB和EQUIS雙重認證的商學院。
學校簡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培育慎思明辨、勇于探索求知、富于創見和能言善道的學生,讓他們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學校矢志培養明日的領袖,通過全人教育,讓理大的畢業生具備專業才能,也為他們提供難能可貴的實習機會,使他們未來能在社區及業界獨當一面。學校專注于跨學科研究,研發具長遠影響力且能應對現實生活問題的創新科技。透過啟發創新意念、促進可持續發展、提高經濟成果,以及優化社區生活。
香港理工大學科研以應用為本,與微軟、波音、阿里巴巴、華為、國家電網等公司聯合成立科研中心;與劍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院校進行學術及教學合作;為歐洲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中國的探月工程及火星探測計劃研發太空儀器。
師資力量
2018-2019學年,香港理工大學共有全職教職員工5340名,其中教學職員1230人,研究職員1490人,行政及支援人員2620名。

科學研究
科研平臺
2018-2019年度,大學包括三所中國科學院與香港理工大學聯合實驗室、兩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三所研究所,六所研究中心實驗室,以及27個研究中心在內的科研設施。
科研資金及科研機構
2018-2019年度,香港理工大學總計獲得科研撥款8.46億港幣。其中,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撥款為3.16億港幣,研究資助局(研資局)“優配研究金”為9000萬港幣。截至2019年6月,來自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廣東和深圳政府的研究經費,已累積超過3.48億人民幣。
學校獲批專利累計910項,申請中專利則有1812項。2018-2019年度,理大提交了135個專利和商標申請,并有58項獲批。
2019年1月,“嫦娥四號”升空,使用了港理工大學設計和開發的相機指向系統等技術;與中科院兩所聯合實驗室正式開展合作研究應用數學及大灣區環境污染。2020年7月,學校研發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參與國家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對外合作
學術交流
2018-2019年度,學校與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近300間院校簽訂了416份合作協議,如劍橋大學、華威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及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合作形式包括學生交流、教職員培訓、聯合研究、聯合辦學、合辦國際會議、顧問項目及學生實習等。香港理工大學先后與微軟、波音、阿里巴巴、華為、國家電網等公司聯合成立研究中心及實驗室;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院校進行學術及科研合作;為歐洲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中國的探月工程及火星探測計劃研發太空儀器等。
校企合作
2018年12月12日,香港理工大學啟動“一帶一路跨專業發展計劃”,為本地的商界和專業人士及內地企業領袖提供首個跨界別平臺,藉以就“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發展分享經驗、增強聯系、探索市場機遇、并發展多邊合作。計劃啟動典禮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黃柳權先生、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先生、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先生、理大校長唐偉章教授,以及香港中國企業協會會長高迎欣先生主持。
內地合作
理大已與中國內地約三百五十所院校及機構合作,并設有六個發展基地,包括在杭州和西安的兩個境外中心,合作伙伴分別是浙江大學及西安交通大學;在北京大學內的北京聯絡處及同濟大學內的上海聯絡處;在四川的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合作伙伴是四川大學;以及位于深圳的香港理工大學產學研基地。
2018年7月,香港理工大學與深圳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將于深圳共同建設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11月,與上海和香港十五所頂尖大學攜手成立滬港大學聯盟;12月,同中山大學、澳門大學等粵港澳三地20多所高校代表簽署合作協議,成立空間科學與技術聯盟。
科研方面,學校與中國內地機構合作的研究項目約900項。此外,學校每年均舉辦“香江學者計劃”及“杰出中國訪問學人計劃”,邀請杰出的內地學者來校學習、訪問及講學。
文化傳統
校訓
開物成務,勵學利民
“開物成務”出自《易.系辭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孔穎達疏:“言《易》能開通萬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務,有復冒天下之道;斯,此也。易之體用,如此而已。”意謂《易》的功用,就在使人通曉萬物之理,并根據這種知識去辦事,把事情辦好。
“勵學利民”取自漢王充《論衡》﹕“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雖大無難;不可知之事,厲心學問,雖小無易。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及《逸周書》:“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
愿景
矢志成為一所在開拓及轉移知識、提供優質全人教育方面均領先的大學,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
校徽
香港理工大學標志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香港理工學院的校徽設計為藍本。校徽的圓角代表理工英文拼寫的“P”及大學英文拼寫的“U”,而校徽內的字母“T”代表卓越科技,亦予以保留;而周邊開口的設計則代表大學將與世界作更緊密的聯系。
歷史沿革
1937年,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成立,校舍位于灣仔活道,是香港理工大學最早的前身,也是香港第一所由政府資助,提供專上程度工科教育的院校。
1947年,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改名為香港工業專門學院,提供全日制及兼讀制課程。
1965年,鐘士元博士在當年的立法局會議中倡議在港成立一所理工學院。
1972年8月1日,香港理工學院(理工)正式成立,接管香港工業專門學院的校舍及職員
1994年11月25日,香港法例《香港理工大學條例》生效,理工學院獲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頒授自我評審資格,正式取得大學地位,并正名為“香港理工大學”。
2003年,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正式成立;航運及物流管理學系更名為物流學系,并成立香港第一所國際物流及航運研究中心。
2004年,理大獲微軟資助成立Microsoft企業系統中心,該中心內置有總值達六千萬元的商業軟件及先進器材,內里的實驗室共分為四部分,包括物流與摸擬、商業自動化、流動商業與知識管理方案等。
2018年5月8日,理大成立大數據分析中心實驗室,是香港首間服務及支援大學各學系及部門而設的大數據分析研究設施,合作伙伴包括微軟、阿里巴巴、華為、GogoVan及香港警務處。
2020年3月5日,香港理工大學(佛山)項目列入廣東省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計劃,估算投資307億元,建筑面積約200萬平方米。
2020年7月,香港理工大學加入粵港澳高校智慧校園聯盟。
以上信息源自網絡,請以官網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