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甘露寺,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禪林,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甘露寺依山而建,莊重古樸,由三組民居式建筑與宮殿式大雄寶殿組合;大殿后新建藏經樓,大殿西側建齋堂和2-5層附屬用房,全寺新老建筑近萬平方米,均為皖南民居風格,現存有大雄寶殿、配殿、寮房、鐘鼓、碑刻等文物古跡。其中,著名的九華山佛學院設在甘露寺內,培養他們成為立足佛門、關心和擁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佛教人才。
基本介紹
甘露寺位于安徽省南部的九華山中,也是九華山重要寺廟之一,位于化城山腰定心石下。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禪林,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國師朝禮九華,認為如果在這里建立寺廟,肯定會有高僧出現。禪居伏虎洞多年的洞安和尚聽到這句話,立即募化建寺。傳說在開工前夕,滿山樹頂都掛滿了白露,所以命名為甘露寺。
九華山山上與山下一年四季的雨雪冰霜變化,以甘露寺為分界。有時甘露寺以上云騰霧涌,冰雪迷漫,以下則空曠明凈;有時山下雨水大作,云吞平川,上則艷陽高照,天朗氣清,景色壯觀。
1990年九華山佛教協會在此創辦九華山佛學院,為全國重點寺院。
建筑格局
甘露寺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由三組民居式建筑與宮殿式大雄寶殿組合,依山而建,高達五層,琉璃瓦頂,金光閃耀。該寺為不規整布局,現存大雄寶殿、配殿及寮房。
北面的韋馱殿和知客堂兩組建筑布置在高2.5米的臺基上,三層閣樓,其中知客堂墻上開四層窗戶,實際只有三層,開設頂層窗戶,增加了層次感。
韋馱殿南為高15米的大雄寶殿,前有伴廊,殿身筑在6.8米的臺基上,寬17米,深15.5米。大殿東為兩層走馬通樓,內天井,井深22米,寬15米,樓層上下分別為祖師殿、方丈寮、禪堂和客房。行人進入大門后,從山門的側門出,轉向上坡十數級臺階,再從側面進入大殿,給人以明顯的空間層閃感和明暗變化的效果。
寺內有三個天井、上百個外窗,屋面為硬山兩落水或四落水,而大殿為歇山頂。全寺殿宇寬宏,樓閣整齊,背倚青山,前有流水,極富詩情畫意。古人宿此寺中,曾有“屋角泉聲落,床頭嵐氣過”,“到此禪關宿,方知山色多”的詩句。寺前路旁有石砌冰紋通花欄桿,可在古木蔭下憑欄遠眺,一覽山色。寺旁有“定心石”,四周翠竹修林,遮天蔽日。
九華山佛學院在大雄寶殿后面山坡上新建藏經樓,坐南朝北,兩層鋼筋混凝土仿古框架結構,琉璃瓦頂,雙重檐,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底層為禪堂,上層為藏經樓。建筑面積540平方米。在大雄寶殿西側重建齋堂及附屬用房,皖南民居式,馬頭墻,青筒瓦,分別為5層、4層、2層,建筑面積4360平方米。
實用信息
門票價格
160元
開放時間
全天
交通指南
從青陽汽車站進入S103--滬聶線--S219--佛光大道,從佛光大道到九華山風景區
歷史沿革
甘露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康熙六年(1667),玉琳國師(俗名楊通愣,江蘇江陰人)云游九華,見此處幽草蔽天,清泉漱石,宜構蘭若,必代有高僧,乃贊曰“此地山水環繞,若構蘭若,代有高僧”。時居伏虎洞的洞庵(一稱“洞安”)法師聞之,遂即離洞,發心募建叢林。青陽老田吳村吳爾俊慨然以山業施之,破土建寺。開工之夜,滿山松頂,降生甘露,人稱奇跡,視為神人應兆,故以“甘露”名庵。洞庵法師在此兩度登壇傳戒后,退居伏虎洞禪修。
乾隆年間(1736一1795)住持傳燈、優曇相繼擴充殿宇,開壇傳戒,寺成叢林。
道光十六年(1836)住持青蓮擴建。
咸豐三年(1853)住持圣傳,時寺遭兵癸。
咸豐八年(1858)住持恩浩重修。
同治三年(1864)復遭兵毀,次年住持法源重修。
光緒二十年(1894)住持大甘露寺航募修,并于次年人京請回《藏經》一部。光緒末年甘露寺都監僧常恩,91歲時自以香湯沐浴,更衣禮佛,與眾辭行,端坐蒲團安詳而逝。裝缸3年零6個月,肉身不腐,其徒裝金供養于寺中(后毀于“文化大革命”中)。
民國初住持常賢,謹遵佛制,添建殿宇。
1956年青陽縣人民政府重修寺院。
1983年4月國務院公布甘露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九華山管理處再修。
1985年重塑佛像并上漆、貼金。
1990年在此開辦九華山佛學院。